[发明专利]确定火车引擎是否联接到有轨车厢的车钩、装置、系统和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48816.5 | 申请日: | 2006-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626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戴维·M·达文波特;拉胡尔·伯蒂卡;约翰·E·赫尔希;罗伯特·J·米切尔;埃马德·A·安达拉维斯;肯尼思·B·韦尔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电气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15/02 | 分类号: | B61L15/02;B61G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肖鹂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确定 火车 引擎 是否 联接 有轨 车厢 车钩 装置 系统 方法 | ||
1.一种用于指示机车的第一车钩是处于联接状态还是脱离状态的装置, 所述装置包括:
定位在所述车钩的一部分上的传感器,其中所述传感器提供指示联接状 态或脱离状态的实时信号,所述联接状态或脱离状态表示第二车钩的一部分 在所述第一车钩的接收区域中的接近或存在,其中所述信号通过与所述传感 器可操作地通讯的发送器而被无线地发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传感器是感应接近式传感器, 其配置成检测接近所述第一车钩的喉部的所述第二车钩的存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传感器是设置在所述第一车钩 的铰接部分上的感应接近式传感器对,其中所述感应接近式传感器对中的第 一个配置成提供第一信号,该第一信号指示所述铰接部分被另外的车钩拉 动,并且所述感应接近式传感器对中的第二个配置成提供第二信号,该第二 信号指示所述铰接部分被另外的车钩推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感应接近式传感器对配置成当 黑色金属布置成接近所述感应接近式传感器对时提供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 第二信号。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感应接近式传感器对在所述铰 接部分没有与另外的车钩配合时每一个都提供脱离状态信号。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传感器是定位在所述车钩的颈 部上的应变传感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应变传感器在推力或拉力施加 到所述车钩时提供非零的电压输出信号。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传感器包括磁路,所述磁路配 置成在所述第一车钩接近或联接到第二车钩时提供可检测的导磁率。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磁路通过位于所述车钩上处于 留有间隔地相对的关系的线圈对提供,并且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传感器,所 述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通过所述线圈对大于预定值的感应电流,所述感应电 流在所述车钩紧固到另外的车钩时产生。
10.一种车钩,所述车钩配置成指示所述车钩是否联接到另外的有轨车 厢,所述车钩包括:
主体部,该主体部包括颈部和由所述主体部的一部分限定的接收区域;
铰接部分,该铰接部分枢转地安装到所述主体部,并被配置成在联接位 置和脱离位置之间运动,其中当所述铰接部分从所述脱离位置枢转进入所述 联接位置时,所述铰接部分枢转进入所述接收区域;和
定位在所述车钩的一部分上的传感器,其中所述传感器提供指示联接状 态或脱离状态的信号,所述联接状态或脱离状态取决于第二车钩的一部分在 所述接收区域中的存在或接近,其中所述信号通过与所述传感器可操作地通 讯的发送器而被无线地发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钩,其中所述传感器是感应接近式传感器, 其配置成检测接近该传感器所定位的所述车钩的铰接部分或喉部的另外的 车钩的存在。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钩,其中所述传感器是设置在所述铰接部 分上的感应接近式传感器对,其中所述感应接近式传感器对中的第一个配置 成提供第一信号,该第一信号指示所述铰接部分和车钩拉动另外的车钩,并 且所述感应接近式传感器对中的第二个配置成提供第二信号,该第二信号指 示所述铰接部分和车钩推动另外的车钩。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钩,其中所述传感器是定位在所述车钩的 颈部上的应变传感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钩,其中所述应变传感器在推力或拉力施 加到所述车钩时提供非零的电压输出信号。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钩,其中所述传感器包括磁路,所述磁路 配置成在所述车钩联接到另外的有轨车厢时提供可检测的导磁率。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钩,其中所述磁路通过位于所述车钩上处 于留有间隔地相对关系的线圈对提供,并且车钩还包括第二传感器,所述第 二传感器用于通过检测所述线圈对大于预定值的感应电流,所述感应电流在 所述车钩紧固到另外的车钩时产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电气公司,未经通用电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4881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瓶颈型罐体的收口工艺及其专用设备
- 下一篇:一种PU软泡顶衬的湿法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