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组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49783.6 | 申请日: | 2006-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191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发明(设计)人: | 锺尾幸久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8/02 | 分类号: | H01M8/02;H01M2/18;H01M8/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党晓林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电池 燃料 电池组 | ||
1.一种通过堆叠电解质电极组件(26)和隔板(28,142,182,192)而形成的燃料电池(11,140,180,190),所述电解质电极组件(26)包括阳极(24)、阴极(22)和插设在所述阳极(24)和所述阴极(22)之间的电解质(20),所述燃料电池(11,140,180,190)包括:
燃料气体通道(46),该燃料气体通道形成在所述隔板(28,142,182,192)的一个表面上,并用于沿着所述阳极(24)的表面供应燃料气体;以及
含氧气体通道(70,144),该含氧气体通道形成在所述隔板(28,142,182,192)的另一个表面上,并用于沿着所述阴极(22)的表面供应含氧气体;
其中所述燃料气体通道(46)具有位于与所述电解质电极组件(26)的外周部对应的位置处的终点,并且其中所述燃料气体通道(46)的该终点连接到燃料气体排放通道(68),该燃料气体排放通道用于使在所述电解质电极组件(26)中消耗的燃料气体从与所述电解质电极组件(26)的外周部向外隔开的位置逸出;并且
其中所述燃料气体排放通道(68)包括贯通所述隔板(28,142,182,192)延伸的通孔(54),以及设置在所述隔板(28,142,182,192)的另一表面上的排放槽部件(66),所述排放槽部件(66)连接到所述通孔(54)并从所述电解质电极组件(26)向外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其中,所述燃料气体通道(46)包括设置在所述隔板(28)的一个表面上的通道单元(48a),该通道单元(48a)从向所述燃料气体通道(46)供应燃料气体的燃料气体入口(38)连接到所述燃料气体排放通道(6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其中,在所述隔板(28)的一个表面上设置与所述阳极(24)的外周部紧密接触的环形突起(56)。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其中,所述通道单元包括一槽(48a)。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其中,所述通道单元包括多个突起(186)。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其中,所述通道单元包括与所述阳极(24)紧密接触地布置的可变形弹性通道部件(19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其中,所述含氧气体通道(70)包括设置在所述隔板(28)的另一表面上并与所述阴极(22)紧密接触的可变形弹性通道部件(7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料电池,其中,布置所述弹性通道部件(72)的区域小于所述阳极(24)的发电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料电池,其中,所述弹性通道部件包括导电网状部件(72)和毡部件中的一个。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其中,所述含氧气体通道(144)包括设置在所述隔板(142)的另一表面上的多个突起(146)。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料电池,其中,所述突起(146)包括在所述隔板(142)的另一个表面上通过蚀刻形成的多个固体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该燃料电池还包括:
排气通道(78),该排气通道用于将反应期间在所述电解质电极组件(26)中消耗的燃料气体和含氧气体作为排气沿所述电解质电极组件(26)和所述隔板(28)的堆叠方向排放;
含氧气体供应单元(74),该含氧气体供应单元用作含氧气体在消耗之前的通路,用于将含氧气体沿所述堆叠方向供应到所述含氧气体通道(70);以及
在所述隔板(28)的一个表面或另一个表面上设置的燃料气体供应通道(58),所述燃料气体供应通道(58)连接到用作燃料气体在消耗之前的通路的燃料气体供应单元(32),并且连接到所述燃料气体入口(38),
其中所述燃料气体供应单元(32)气密地设置在所述含氧气体供应单元(74)内,并且
其中所述燃料气体供应通道(58)连接所述燃料气体通道(46)和所述燃料气体供应单元(32),并且沿着所述隔板的表面布置从而与沿所述堆叠方向延伸的所述含氧气体供应单元(74)相交。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燃料电池,其中,所述排气通道(78)设置在所述隔板(28)周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4978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