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事件流上的多维聚集体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49922.5 | 申请日: | 2006-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6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1 |
发明(设计)人: | G·B·奇克多洛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微软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00 | 分类号: | G06F17/00;G06F3/1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顾嘉运 |
地址: | 美国华***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事件 多维 聚集体 | ||
许多商业企业都使用计算机系统来监视和处理商业活动和交易。特别地,处理复杂交易和活动的商业实体经常会使用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由此,现有的网络、系统、应用程序、和业务本质上都是分布式和事件驱动的。
例如,一在线零售商可以使用业务应用程序来接收在线购买定单,使用库存应用程序来管理商店的库存以及与其供货商通信,并使用其它应用程序或服务来创建在线接口及管理货运。在另一个示例中,web服务器经常会面临沉重的客户机负荷,并且要为在大量不同的统一资源定位符(URL)上注册的许多脚本服务。因为每个客户机请求都可以引发多个监视事件,并且这些请求是彼此异步地且独立地处理的,所以该服务器生成一连续的监视事件流。在该示例中,网络管理员可能会对基于这些监视事件来分析网络性能非常感兴趣。
关注事件可在整个企业的各个地方发生。不幸地是,这种事件驱动系统的用户通常都不能容易地从事件流中提取信息,因为不存在可容易地评估这些事件中所包含的信息或检查关注的整体模式的中央位置。这会导致对事件驱动企业内的重要信息视而不见,而这可以严重地削弱用户对变化的和发展的形势的识别和反应能力。
当前所存在用于监视和集中远程事件的多种技术。例如,操作管理工具提供监视和报警,以及用于管理服务器事件的报告和趋势分析。并且,审核收集服务管理安全事件。在零售世界中,常规的射频识别(RFID)框架已对于跟踪存货等变得非常普遍。但是用户仍然不能快速地、方便地、和直观地定义用于聚集事件信息的报告。
例如,现有的业务活动监视(BAM)用户体验强调业务流程,并且将业务分析家和开发者的角色分离开来。在规范的BAM解决方案中,首先业务分析家会定义一观察模型(即,期望的数据视图),随后开发者会将该模型映射到该实现中的可用事件。即使这种自顶向下的方法对于BAM作用较好,但是当该系统是由了解可用事件并且希望实质上自底向上(即,从事件到报告)前进的用户配置的时候,它并不能提供直观的解决方案。
概述
本发明的各实施例通过提供改进的事件报告来克服已知报告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缺陷,在该改进的事件报告中,用户可以基于有关什么事件可用的元数据来直接定义报告。同样,本发明的各个方面使得用户能够设想他们希望如何将事件流“成形为”数据和多维聚集体,而无需了解SQL和数据仓库。通过集中关注事件,用户可以容易地生成事件流的数据视图,并使用诸如在BAM工具中可用的那些相关处理器。在一方面,本发明可捕捉指定所关注的事件、所期望的相关模式和所期望的维度结构的用户输入,并随后在各个事件中的数据项和维度结构之间映射。有利地是,本发明的各方面均结合现有的BAM运行库来操作,以实质上将任何种类的事件流操纵到各聚集体中。
具有用于从事件流生成报告并定义直观的用户体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可读介质体现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可选地,本发明的各实施例可以包括各种其他方法和装置。
其他特征中的一部分已显而易见,一部分则将在此后指出。
提供本概述以便以简单的方式来介绍以下在详细描述中进一步描述的一些概念。本概述并非旨在标识出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关键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帮助确定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附图概述
图1是示出实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性计算机系统的组件的框图;
图2是示出用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性事件流源的流程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多维聚集体的各方面的示例性屏幕截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多维聚集体的其他方面的示例性屏幕截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选择关注事件的用户界面的各方面的示例性屏幕截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定义活动语义的用户界面的各方面的示例性屏幕截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定义维度结构并从事件模式映射的用户界面的各方面的示例性屏幕截图;
图8是实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他方面的示例性计算机系统的框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从事件流生成报告的示例性操作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含有用于实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示例性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框图。
在所有附图中,相应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应的部件。
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微软公司,未经微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499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