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机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50503.3 | 申请日: | 2006-10-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6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发明(设计)人: | 鹰田良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普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F21Y103/00;F21S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春成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照明 装置 显示装置 电视接收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和包括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特别涉及设 置在显示面板的背面侧、作为显示装置的背光(backlight)使用的照明 装置和包括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由于具有轻量、薄型、低耗电的特征,在OA用设 备、车载用电视、摄像机用监视器等中广泛使用。液晶显示装置与CRT、 PDP(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或者EL(场致发光)等自发光型的显示装 置不同,使用自身不发光的液晶显示元件。因此,在透射型的液晶显 示装置中,在液晶显示元件的背面设置有被称为背光的面状的照明装 置,液晶显示元件针对每个像素控制来自该背光的照明光的透射光量, 由此进行图像的显示。
背光大致分为:在液晶显示元件的正下方配置多个荧光管等棒状 光源的“正下方型”;和在导光板的端部配置光源,由导光板将来自光 源的光导向液晶显示元件的“侧光型(edge light type)”。
图16示意性地表示正下方型背光的一般构造。图16所示的背光 40设置在透射型的液晶显示面板48的背面侧,并具有以规定的间隔配 置的多个荧光管41、收容荧光管41的外壳43、和配置在荧光管41与 液晶显示面板48之间的光学片(例如扩散片或棱镜片)45。
这样,正下方型的背光40通过调整作为光源的荧光管41的数量 能够容易地调整亮度,因此与侧光型的背光相比,易于实现高亮度, 从而,大多用于大型的液晶显示装置。
然而,在正下方型的背光40中,在液晶显示面板48的正下方断 续地(离散地)存在光源(荧光管)41,因此,在与光源41的正上方 相对应的区域中亮度高,另一方面,在与光源41之间相对应的区域中 亮度低,发生亮度不均匀。
光源41与液晶显示面板48的距离A越长,该亮度不均匀越小, 另外,光源41之间的距离B越短,该亮度不均匀越小。即,距离B 相对于距离A的比例R(=B/A)越小,亮度不均匀越小,反之,比 例R越大,亮度不均匀越大。因此,通过增长光源41与液晶显示面板 48的距离A、或者增加光源41的数量以缩短光源41之间的距离B, 能够减小亮度不均匀。
然而,增长光源41与液晶显示面板48的距离A将导致增加背光 40的厚度或者显示装置的厚度,会降低商品价值。另外,增加光源41 的数量以缩短光源41之间的距离B将导致增加成本,同样会降低商品 价值。
因此,为了降低亮度不均匀,在专利文献1中,如图17所示,公 开了:在光源51之间设置有剖面为三角形并且具有光反射性的突起部 52,由此亮度不均匀被抑制的背光50。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如图18所示,公开了:相对于光源61, 在与液晶显示面板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由一次光源62和导光板63构 成的辅助光源64,由此亮度不均匀被抑制的背光60。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2中,进一步记载了:通过将为了将从一次光 源62入射到导光板63内部的光取出到外部而在导光板63表面上形成 的散射点图案形成为在与光源61的正下方相对应的区域中稀疏、在与 光源61之间对应的区域中密集,能够在与光源61的正下方相对应的 区域中降低从导板63射出的光的亮度、在与光源61之间相对应的区 域中提高从导板63射出的光的亮度,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亮度不均 匀。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2-122863号公报(公 开日:2002年4月26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0-310776号公报(公 开日:2000年11月7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和2中公开的背光中,会产生不能充分 抑制亮度不均匀的问题。具体地说,专利文献1和2中公开的背光, 虽然在正面方向(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法线方向)亮度不均匀充分减小, 但是在倾斜方向(相对于显示面法线方向倾斜的方向)亮度不均匀没 有充分减小,因此,作为整体,背光的亮度不均匀没有被充分抑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在正下方型的背光 中,正面方向和倾斜方向的亮度不均匀被充分抑制,作为整体,背光 的亮度不均匀被充分抑制的照明装置和包括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普株式会社,未经夏普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505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薄膜带材轧机
- 下一篇:一种提高焊接接头质量的钨极氩弧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