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侧撑开关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50882.6 | 申请日: | 200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60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发明(设计)人: | 中泽祥浩;角田敬;中岛广幸;竹中正彦;乾秀二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H1/02 | 分类号: | B62H1/02;H01H2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党晓林;李艳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撑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侧撑开关(side stand swtich),特别涉及能够提高组装性并且实现部件数目的削减以及轻型化的侧撑开关。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就机动两轮车的侧撑来说,已知将用于判定侧撑杆位于收纳位置还是突出位置的开关安装在侧撑杆附近的结构。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侧撑杆的转动轴上安装了旋转式开关的机动两轮车的侧撑。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6-31038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的技术是这样的结构:设置成通过螺栓构件可转动地将侧撑杆轴支撑在车架上,除此之外通过安装螺丝将所述旋转式开关安装于设置在所述螺栓构件头部的螺纹孔的结构,所以具有安装时的作业工序、部件数目增加的问题。另外,在该结构中,为了用所述安装螺丝紧固而不产生变形等,需要由金属等形成旋转式开关的结构部件,也具有重量等容易增加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旋转式开关可动侧的接点上,应用了其中心点与侧撑杆的旋转轴相同的大致半圆形状的板,所以难以将开关的通电角度增大。在进一步增大旋转式开关的通电角度并且将可动接点与固定接点的接点压力均匀化的结构上,还有进一步下功夫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以往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组装性并且实现部件数目的削减、轻型化的侧撑开关。进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旋转式开关的可动接点与固定接点的接点压力在开关整周范围内都均等的同时能够确保较大的通电角度的侧撑开关。
为达成所述的目的,本发明的侧撑开关能够检测被转动自如地轴支撑在车辆下部的侧撑的转动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撑开关包括旋转部和固定在所述车辆侧的基础部,该旋转部卡定在所述侧撑上;在所述基础部与所述旋转部之间收纳有可动接点和固定接点;在所述可动接点上,在以接点中心为中心的具有预定半径的圆上配设有多个接点;所述固定接点在与所述可动接点的转动中心同心的同心圆上配置多列;所述可动接点的接点中心相对于所述转动中心偏心。
本发明的能够检测安装在车辆下部的侧撑的转动位置的侧撑开关的第一特征在于:所述侧撑开关包括旋转部和固定在所述车辆侧的基础部,该旋转部卡定在转动自如地轴支撑所述侧撑的转动轴上;所述基础部与所述旋转部由树脂形成,并且在所述基础部与所述旋转部之间收纳有接点;在所述旋转部上,设有嵌合于所述转动轴的筒状部;并且在所述基础部上,设有嵌合于所述筒状部的嵌合部;所述旋转部与所述转动轴由第一卡定机构卡定;所述旋转部与所述基础部由第二卡定机构卡定。
另外,其第二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定机构被设置在所述筒状部的内周侧,并且将所述筒状部与所述转动轴卡定;所述第二卡定机构被设置在所述筒状部的外周侧,并且将所述筒状部与所述嵌合部卡定。
另外,其第三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定机构和所述第二卡定机构通过被设置在一侧的槽和设置在另一侧的凸状部进行凹凸配合。
另外,其第四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定机构被设置在比所述第二卡定机构更靠轴向内侧处。
另外,其第五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卡定机构的径向外侧,设有允许所述筒状部的扩张的间隙。
另外,其第六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定机构由设置在所述转动轴的外周面上的槽和设置在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上的凸状部构成。
另外,其第七特征在于:所述凸状部设置在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上;在使所述侧撑转动到侧撑的突出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的预定位置时,所述间隙位于所述凸状部的径向外侧。
另外,其第八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定机构由设置在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上的槽和设置在所述嵌合部的内周面上的凸状部构成。
另外,其第九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具有将设置在所述侧撑上的枢轴部的侧面卡定的侧方卡定部。
另外,其第十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部上设有定位销,该定位销配合于设置在所述枢轴部上的销孔中。
另外,其第十一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被设为下述结构:在轴支撑所述侧撑的主体上,安装有具有构成所述第一卡定机构的槽的螺栓。
另外,本发明的能够检测安装在车辆下部的侧撑的转动位置的侧撑开关的第十二特征在于:所述侧撑开关包括旋转部和固定在所述车辆侧的基础部,该旋转部卡定在转动自如地轴支撑所述侧撑的转动轴上;所述基础部与所述旋转部由树脂形成,并且在所述基础部与所述旋转部之间收纳有接点;构成所述接点的可动接点由板簧形成,并且相对于转动中心放射状地配设;构成所述接点的固定接点在与所述转动中心同心的同心圆上配置多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508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