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血管内修复物和相关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50967.4 | 申请日: | 2006-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046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发明(设计)人: | 纳德·谢哈塔 | 申请(专利权)人: | I.B.S.国际生物医学系统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06 | 分类号: | A61F2/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漪;郑霞 |
地址: | 意大利的*** | 国省代码: | 意大利;IT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血管 修复 相关 制造 方法 | ||
发明领域
本专利涉及一种血管内修复物(endovascular prosthesis)和相关的制 造方法。
已有技术
所谓血管内修复物,在下文中定义为支架,指的是一类用于永久植入 的金属装置,其用于治疗血管狭窄(血管腔被动脉粥样硬化板 (atherosclerotic plate)部分或完全闭塞),比如中央循环系统的动脉、冠 状动脉;或者周围动脉、股动脉、髂动脉、肾动脉等血管的狭窄。支架是 血管治疗中可替代血管手术(在冠状动脉的情况下冠状动脉旁路,而在周 围动脉的情况下用于闭合动脉瘤的操作)的治疗术。
为了恢复正常的血流,通常使用血管成形方法(angioplastic method), 或PTCA;但是在血管成形术不足以得到好的结果的情况下,使用借助气 囊导管引入,直到狭窄处的支架,然后径向地扩张到它们的最终直径,该 最终直径由有关血管的直径给定。用于引入支架的气囊被收回,将扩张的 支架留在气囊的位置,扩张的支架执行保持血管腔打开的功能。
虽然植入支架几乎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所治疗的那一段动脉经常 经历再闭塞,或再狭窄。
目前有两类支架被使用:裸支架(在下文中:“BMS”,裸金属支架), 以及加药支架(在下文中:“DES”,药物洗脱支架),其在其外表面具有药 物。
虽然植入由具有不同设计的不同金属材料制成的BMS几乎取得了一 定的成功,但是目前根据患者的病状,它们出现了非常高百分比的再狭窄; 该部门的操作者认为很高的此百分比对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用于再 入院治疗的卫生当局发生费用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由于这些原因,引入了DES,其在治疗的血管内逐渐释放结合在其表 面上的药物。关于这些装置的效果研究在不断地进行,以在如上所述最危 险的病理案例中评估它们的功效,但是,自从它们出现,它们还没有被证 明它们已经发现了抑制再狭窄危险的解决方法,而是仅将风险降低了约 10%,并且它们成本较高,且在植入后要采用大量的药理治疗。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所有上面提到的不便处,并简要说明一种 血管内修复物及相关的制造方法,如此以使再狭窄现象最小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血管内修复物,其特征在于,其为圆柱螺旋形状, 且包括:
一个或多个复合元件(multiple element),每个元件具有正弦曲线形状, 包括具有基本上直线展开的第一部分(峰);所述复合元件界定相应的层 面,且通过具有基本上直线展开的第二部分(连接段)彼此连接;且其中 所述峰及所述连接段具有基本上遵循动脉弹性纤维的自然方向的方向。
在本发明的特定方面中,峰和连接段的方向相对于不包括杈的动脉部 分中的所述圆柱螺旋的轴线为45°,且相应于杈,其在邻近所述杈的区域 处于60°到75°之间。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本发明涉及一种血管内修复物及相关的制造方 法,如在形成本描述主要部分的权利要求中更好地描述的。
从以下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中,以及从仅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的 给出的附图中,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和优点将是清楚的。
附图简要描述
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支架的实施方式;
图2和图4显示了支架螺旋在平面上展开的示例;
图3显示了在存在动脉杈的情况下支架的二维图像;
图5、6和7显示了成形在平面上展开的支架的阶段的方法示例;
图8、9和10显示了卷绕(rolling)在平面上展开的支架的后继阶段 的方法示例;
图11显示了执行在平面上成形阶段的器具的示例;
图12和13显示了执行卷绕阶段的器具的示例。
发明的详细描述
上面已经提到,虽然植入支架几乎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所治疗的 那一段动脉经常经历再闭塞,或再狭窄。这种再狭窄主要是由于支架和血 管之间不合宜的机械适应(mechanical adaptation),或者联结(coupling), 这成指数地影响血管的炎症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I.B.S.国际生物医学系统公司,未经I.B.S.国际生物医学系统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509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