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压板夹具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54775.0 | 申请日: | 2006-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906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冲山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JMS |
主分类号: | F16B2/22 | 分类号: | F16B2/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龙 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板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夹持管子时所使用的直压板夹具(plate clamp(板夹))。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直压板夹具由管子2所插入的管子插通孔1、夹住管子2的切口部4和管子引入部(管子引导部)3构成。在夹住管子2时,使管子插通孔1中的管子2滑动到切口部4,但是,由于管子的材料及尺寸不同,如图2所示,存在管子2变形为日文假名“コ”字形状的结果,从而产生磨擦阻力高、滑动困难的情况,此外,若反复滑动则还存在管子2磨损从而导致强度降低的情况。这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有在现有技术的夹具的内表面涂敷润滑剂的方案(专利文献2)。但是,虽然利用涂敷的润滑剂能够得到降低夹紧管子时的滑动阻力的效果,但是反过来也降低了从切口部向插通孔的滑动阻力,并且增加了突然发生管子从切口部脱离这样的事故的危险性。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3—1541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3517284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直压板夹具,该直压板夹具容易进行使管子从插通孔进入切口部,例如在使管子滑动时的夹具阻力低的夹具操作,并且即使在使用润滑剂处理夹具内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该夹具的切口部所夹持的管子从切口部脱离的危险性。
本发明是形成有将管子夹在板状部件中并对其进行保持的切口部、作为从该切口部的前端部向前扩开的槽的管子引入部和与上述管子引入部连接的管子插通孔的夹具,通过提供具有以下特征的管子用夹具解决了上述的问题:只在上述管子引入部与上述切口部的边界部的单侧具有管子止动部。
在本发明的夹具中,因为降低了使管子从上述管子插通孔向上述切口部滑动时的夹具阻力而容易进行夹具操作,所以,能够消除因在夹具的内表面上形成润滑层而导致在该夹具的切口部所夹着的管子从切口部脱离的危险性。
此外,在上述本发明的夹具中,当管子的引入部的角度大时,例如当上述角度超过30度时,在上述管子从上述插通孔向切口部滑动时,在与上述切口部的上述管子的入口侧相邻的引入部中,如图2所示,上述管子变形为日文假名“く”字状而使滑动变得困难。但是,当上述管子的引入部的角度小时,例如为20±10度,优选为20±5度,更优选为大约20度时,在上述滑动时,上述管子不会变形为日文假名“く”字状,而可能变形为直线形(一字形),从上述插通孔向上述切口部滑动时的滑动阻力变低,这是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极为有效的手段。但是,即使采用如上所述的不到30度的角度,例如20±5度时,在使用上述润滑剂的情形时,切口部所夹着的管子从切口部脱离的危险性同样也会增大,但是,通过形成上述止动部而能够消除该危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在管子引入部的角度为40度时,不存在滑动阻力部的现有的直压板夹具的结构的图。
图2是说明在图1的直压板夹具中,管子变形为日文假名“く”字状的图。
图3是说明在管子引入部的角度为20度时,存在滑动阻力部的本发明的直压板夹具的结构的图。
图4是说明在图3的直压板夹具中,管子变形为直线形的图。
符号说明
1:管子插通孔
2:管子
3:管子引入部
4:切口部
5:止动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3和图4,具体说明本发明的直压板夹具的结构以及功能。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直压板夹具的各构成部都是通过一体成型而制作的聚丙烯聚缩醛(polypropylene polyacetal)树脂。该夹具包括:将管子2夹持在板状部件中并对其进行保持的切口部(slit)4、作为从该切口部4的前端部向前扩开的槽的管子引入部(tube lead-in section)3、与上述管子引入部3连接的管子插通孔(tube insertion hole)1、和只在上述管子引入部3与上述切口部4的边界部的单侧形成的管子的止动部(stopper)5。上述管子插通孔1的一部分以开放形式形成,但是,即使本发明直压板夹具的管子插通孔不具有开放部分的结构,也不对本发明构成妨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JMS,未经株式会社JMS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547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