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54918.8 | 申请日: | 2006-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038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天野雅章;毛利一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6B5/02 | 分类号: | B66B5/02;B66B1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纶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监视制动力矩有无异常的功能的电梯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电梯控制装置中,在检测制动指令时,当利用速度检测器 检测到电动机旋转时,判定为制动器装置产生异常,利用电动机补充制 动力矩,同时使轿厢向末端楼层运转(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247383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电梯控制装置中,在制动器装置异常时,完全 没有考虑是否可以进行电梯门开闭的判断。并且,也没有考虑在火灾和 地震等灾害时检测到制动器装置异常的情况下进行何种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 梯控制装置,其可以针对制动力矩的异常,区分通常时和灾害时,而进 行更加适当的电梯控制。
本发明的电梯控制装置具有控制装置主体,该控制装置主体控制轿 厢的运转,同时监视用于对轿厢的行进进行制动的制动器装置的制动力 矩有无异常,控制装置主体在轿厢停止时检测到制动力矩的异常时,判 断是否正在进行灾害时管制运转,如果正在进行灾害时管制运转,则允 许开门,如果正在进行通常运转,则阻止开门,在上述轿厢停止时检测 到制动力矩的异常而且是正在进行通常运转的情况下,上述控制装置主 体使上述轿厢向末端楼层移动,在将上述轿厢移动到末端楼层之后,上 述控制装置主体再次确认制动力矩有无异常,判定是否允许开闭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电梯装置的轿厢停止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在图中,轿 厢1和对重2利用主绳索3悬吊在井道内,借助曳引机4的驱动力而升 降。曳引机4具有:卷绕有主绳索3的驱动绳轮;使驱动绳轮旋转的电 动机;和对驱动绳轮的旋转进行制动的制动器装置。
由包括控制装置主体5的电梯控制装置来控制轿厢1的运转。即, 由电梯控制装置来控制曳引机4的电动机和制动器装置。控制装置主体5 通过通报装置6和普通公用线路网7与设置在远处的监视中心8连接。 万一在电梯装置中发生了异常时,从控制装置主体5通过通报装置6和 普通公用线路网7向监视中心8通报异常。
控制装置主体5具有运行控制单元9、制动力矩检查单元10、灾害 时管制运转单元11、门开闭判定单元12、末端楼层行进单元13和发报 单元14。
运行控制单元9整体控制电梯装置的运行。制动力矩检查单元10通 过监视例如电动机电流值,来监视曳引机4的制动器装置的制动力矩有 无异常。灾害时管制运转单元11根据地震和火灾等灾害的检测信号,选 择执行灾害时管制运转。在灾害时管制运转中,轿厢1向最近楼层或预 先设定的避难楼层移动并停止于此。
门开闭判定单元12在轿厢1停止在停止楼层时,判定是否允许开门。 末端楼层行进单元13使轿厢1行进到末端楼层并停止于此。发报单元14 生成异常检测信号,输出给通报装置6。
其中,通过软件实现运行控制单元9、制动力矩检查单元10、灾害 时管制运转单元11、门开闭判定单元12、末端楼层行进单元13和发报 单元14。即,控制装置主体5利用具有运算处理部(CPU)、存储部(ROM、 RAM和硬盘等)和信号输入输出部的计算机构成。即,控制装置主体5 的功能由计算机实现。在存储部中存储着用于实现运行控制单元9、制动 力矩检查单元10、灾害时管制运转单元11、门开闭判定单元12、末端楼 层行进单元13和发报单元14的功能的程序。
下面,说明控制装置主体5的动作。图2是表示图1所示控制装置 主体5在轿厢停止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在轿厢1开始减速时开始图2所 示的动作。当轿厢1减速时,控制装置主体5监视轿厢1是否已进入可 以开门区域(门区域)(步骤S1)。如果轿厢1已进入可以开门区域,则 暂且禁止开门动作(步骤S2),监视轿厢1是否已停止(步骤S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549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