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咪鲜胺衍生物及其作为杀菌剂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00309.0 | 申请日: | 2007-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004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发明(设计)人: | 仲汉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F1/08 | 分类号: | C07F1/08;A01N59/20;A01N43/50;A01P3/00;C07D233/9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亚军;夏新 |
地址: | 224173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咪鲜胺 衍生物 及其 作为 杀菌剂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咪鲜胺衍生物、其制备方法以及在农业或园艺中防治有害真菌的用途。
背景技术
咪鲜胺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属于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是氨基甲酰咪唑类杀菌剂中活性最强的品种,内吸性弱,但有良好的传导性能。对子囊菌、半知菌以及担子菌引起的多种病害有特效,也可用于水果采收后防腐保鲜。对大田作物、水果、蔬菜、草皮及观赏植物上的多种病害具有治疗和铲除作用。咪鲜胺的使用始于70年代。随着近年来咪鲜胺在杀菌剂领域的普及推广,抗性问题变的越发明显,防治植物病害时有效成分施用量呈逐年增高趋势,这就给作物残留带来严峻的考验,但在水果、蔬菜保鲜方面咪鲜胺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开发出新的且仍然具有甚至超过咪鲜胺原有杀菌活性的化合物成为该领域重点研究课题。本发明仍以咪鲜胺为基础,在咪鲜胺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改造,提出一系列咪鲜胺衍生化合物,并进行合成。初步发现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咪鲜胺基础上,对咪鲜胺结构进行改造,提出一系列具有新颖结构的衍生物化合物。此外,本发明还介绍了这些化合物的制备,以及这些化合物在农业或园艺中控制或预防植物有害真菌侵染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化合物,该化合物是通过在咪鲜胺结构基础上进行改造制得的如下式所述的衍生物,同时也是农业应用上可接受的化合物。
其中,n为1或2,当n为2时,R选自Cl-、Br-、NO3-、OH-、Ar-或R’COO-,R’为H或1-20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当n为1时,R为SO42-。
此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如下:以咪鲜胺原药为原料,与CuRn(铜盐)化合物发生螯合反应,制得的螯合物即为本发明的咪鲜胺衍生物,其主要反应方程式如下:
在式(II)和式(III)中,n为1或2,当n为2时,R选自Cl-、Br-、NO3-、OH-、Ar-或R’COO-,R’为H或1-20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当n为1时,R为SO42-。其反应过程主要是:在反应釜中,先将咪鲜胺溶于甲苯,制得30%的甲苯溶液,投入铜盐(若铜盐含结晶水,则在甲苯溶液中先脱水),经过搅拌、加热升温(60-110℃),蒸馏脱水,然后降到常温,再经过离心、烘干制得本发明产品。
由于本发明是以咪鲜胺原油为原料,因此,对国内外咪鲜胺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发明提出的目标产品还具有以下特点:本发明提出的化合物是在咪鲜胺基础上的结构改造,保留了咪鲜胺原有杀菌活性,但在整体结构上,通过螯合反应又导入铜元素,提高了整体杀菌活性。同时,对于对咪鲜胺产生抗性或即将产生抗性的真菌,本发明的咪鲜胺衍生物是一个很好的替代品。
经过大量的室内外试验发现,本发明产品对多种植物病害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可用于防治各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观赏类植物、蔬菜、果树、瓜类等由有害真菌引起的病害,包括: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常见的如,丝核菌属(Rhizoctonia)、柄锈属(Puccinia);子囊菌纲(Ascomycetes),常见的如,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黑星菌属(Venturia)、念珠菌属(Monilinia)、小球壳属(Mycosphaerella)、白粉菌属(Erysiphe)、钩丝壳属(Uncinula);半知菌纲(Deuteromycetes),常见的如葡萄孢属(Botrytis)、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镰孢属(Fusarium)、壳针孢属(Septoria)、尾孢菌属(Cercospora)、交链孢属(Alternaria)等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003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