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植酸技术的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01125.6 | 申请日: | 2007-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509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李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萍 |
主分类号: | C07F9/117 | 分类号: | C07F9/11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1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技术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项目发明涉及生物工程(农副产品深加工)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是关于提取植酸技术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但农副产品中米糖、麦麸、玉米内含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植酸的提取甚少,因此,更多提取农副产品中有经济价值的物质,便成为各农业大国研究的重大课题。
植酸:化学名称为环乙醇六磷酸酯,又称肌醇六磷酸锈磷酸。分子量为660.4(按1983年国家原子量表),植酸为无色或淡黄色稠状液体易溶于水,95%乙酸和内酮,可溶于含乙醇和醚的混合物,微溶于无水乙醇、甲醇,几乎不溶于水醚、苯、乙烷。
目前我国同类技术所提取的工艺陈旧,即:原料浸泡-过滤-加碱沉淀-酸化分解-脱色-浓色过滤-成品包装,该工艺反映时间长,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等,而且提取植酸纯度很低,仅达到40%左右。
而本发明一改传统工艺,采用先进的离子交换技术,即在原工艺上增加加热与离子交换。即:原料浸泡-过滤-加碱沉淀-酸化分解-加热-离子交换-脱色-浓色过滤-成品包装,所提取的植酸纯度可达70%以上,且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大大降低,可达到20%。
虽然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排除率已达到80%,但还有20%的三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有待今后进一步改善。
发明内容
原料介绍:
糠、玉米或麸皮任意一种;
盐酸:又称氢氯酸,是一种强酸,对皮肤、织物、纸张等有腐蚀性,在配制溶液时需使用耐酸的溶器。如玻璃、陶瓷、塑料类溶器,不能使用金属溶器。操作时需戴防护手套,溅于皮肤或衣物上时及时用水冲洗。这里作萃取剂,选用工业品。
氢氯化钠:又名烧碱,片碱,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这里作中和剂,选用工业品,使用时按要求配成水溶液。
732阳离子交换树脂:外观为棕黄色或棕褐色的球状颗粒,在溶液中呈酸性,能以氢离子交换溶液中的阳离子,金属离子,不溶于有机溶剂。
D204树脂:是一种聚苯乙烯二乙苯三四胺型强碱性离子交换树脂,交换能力较强。
活性炭: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能对气体,蒸气或胶状固体有强大的作用,有颗粒和粉末两种状态,这里作脱色剂,用粉末状分析纯。
工艺流程:
原料浸泡-过滤-加碱沉淀-酸化分解-加热-离子交换-脱色-浓色过滤-成品包装。
附图说明
新型植酸技术的生产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水将盐酸稀释成2%的稀盐酸溶液,将米糠与稀盐酸按1∶4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夏天浸泡4-6小时,冬天6-8小时。
2、将浸泡好的米糠用120目的滤布过滤,去掉糠渣(糠渣经清洗晒干后可作为饲料)。
3、将上述滤液加10%的氢氧化钠进行中和,调PH值为7-9,中和过程中要不断搅拌,然后静置6-8小时进行沉淀。
4、将沉淀好的溶液倒去上层清液,下层沉淀物用300目以上的滤布过滤,即可得到植酸钙镁(必要时清洗一次)。
5、在植酸钙镁中加入5倍的3%稀盐酸溶液进行酸化溶解,同时加入SF活性催化剂(添加量按10升植酸钙镁加入50毫升7%催化剂),然后加热到沸腾进行分解,使植酸钙镁断链生成植酸水溶液。
6、将上述溶液先用732阳离子树脂,再加D204树脂各交换3-5分钟,去除阴、阳离子。
7、将适量的活性炭放入溶液中进行脱色,1-2分钟即可。
8、将脱色后的溶液进行加热浓缩,浓度达到70%,过滤除杂质,即为成品。
如上所述,通过本发明,增加了加热与离子交换程序,利用新的植酸提取技术,大大缩短了农副产品深加工的时间,直接提高了深加工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广大农户直接受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萍,未经李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011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