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肉鸡专用的抗病微生物制剂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04940.8 | 申请日: | 2007-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40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丁之铨;林爱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之铨;林爱玉 |
主分类号: | A61K35/74 | 分类号: | A61K35/74;A61P31/00;A61P31/04;C12N1/20;C12R1/1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94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肉鸡 专用 抗病 微生物 制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肉鸡养殖专用的微生物制剂,特别是一种的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属于农业微生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肉鸡生产采用集约化养殖,由于饲养密度大,传染病发生率高,人们通常采用抗生素来抑制或杀灭消化道中的有害微生物,以提高家禽的生产性能。但同时会造成大量耐药细菌株的形成,而使动物疾病的控制与治疗更加困难,也可能会扰乱胃肠道微生态平衡,导致动物特别是幼龄动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敏感性,增加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动物肠道微生态菌群具有影响宿主动物的生长、消化吸收和生物拮抗等生理作用,并降低动物腹泻、促进养分利用和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微生物制剂是通过调节动物自身微生态平衡而起作用,它能够在数量或种类上补充肠道内减少或缺乏的正常微生物,调整和维持肠道内微生态平衡,促进乳酸菌等有益菌的增殖,抑制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的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转化,有益微生物在体内还可产生各种消化酶,从而提高饲料转化率。
目前,研究应用较多的微生态制剂有乳酸菌制剂、芽孢杆菌制剂(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活酵母制剂、光合细菌制剂及复合微生物制剂。由于微生物制剂作用方式独特,具有无毒副作用、无耐药性、无残留、低成本、效果显著的特点,所以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但是,种种制剂中,对肉鸡养殖专用的制剂却未见报道。这主要是因为肉鸡养殖周期短,易发病,特别是30日龄后的呼吸道疾病,加上黄痢、白痢等疾病的综合作用,使微生物制剂在肉鸡养殖中始终不能像在其他品种的养殖业中广泛应用,肉鸡养殖中,产品的药物残留经常超标,影响产品出口,肉鸡死亡率也居高不下,因此研究发明高效无残留的微生物制剂对肉鸡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该制剂也能应用于肉鸭、产蛋禽、珍禽等禽类养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肉鸡专用的抗病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制剂,该芽孢杆菌在体外显示了良好的抗大肠杆菌活性,发酵液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达到1.5cm以上。芽孢杆菌进人肠道后会持续性的对微生物起到生物耗氧效应,造成生态环境低氧状态,为肠道内的生理性厌氧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消化链球菌、类杆菌等菌的生长繁殖创造有利条件。通过支持生理性厌氧菌的增殖,抑制致病菌的生长,使菌群失调得以调整,肠道功能得以恢复。该芽孢杆菌还具有较高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对植物性碳水化合物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肉鸡的生长。特别在肉鸡30日龄之后,对易发的呼吸道疾病和白痢、黄痢等具有很强的治疗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以枯草芽孢杆菌为菌种,经深层液体发酵制得液体制剂,发酵液以麸皮和玉米粉为吸附载体制成粉剂,固态芽孢杆菌粉剂还可以麸皮和玉米粉为基质,经枯草芽孢杆菌固体发酵、干燥、粉碎、过筛制备。
实施例1:
将枯草芽孢杆菌种子液以6%的接种量接种到发酵罐中,培养基成分配比为:葡萄糖1%、蛋白胨1%、酵母膏0.5%、麦麸2%、CaCl20.02%、K2HPO40.2%、MgSO40.3%,起始pH值为7.2,37℃通气培养20小时至22小时,即得液态制剂,其中枯草芽孢杆菌活菌数为8×109cfu/ml~2×1010cfu/ml。
实施例2:
以麸皮∶玉米粉=1∶1为吸附载体,将实施例1中得到的发酵液以30%的比例均匀喷洒到载体上,混合均匀,自然风干或低温烘干,经粉碎、过筛即得粉状固态制剂,其中枯草芽孢杆菌活菌数为3×109cfu/g~5×109cfu/g。
实施例3:
将枯草芽孢杆菌种子液以10%的接种量接种到固体发酵培养基上,培养基基质为麸皮和玉米粉(1∶1),再加1%葡萄糖,含水量为40%。起始pH值为7.2,37℃培养48h。经干燥、粉碎、过筛即得粉状固态制剂,其中枯草芽孢杆菌活菌数为5×109cfu/g~8×109cfu/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之铨;林爱玉,未经丁之铨;林爱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049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