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模块的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06716.2 | 申请日: | 2007-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67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林琦修;谢博坤;张书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4 | 分类号: | G09G3/34;G09G3/36;H05B37/02;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吕晓章;李晓舒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 模块 驱动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发光模块的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提供定电流来驱动发光模块的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以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发光源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例如,传统液晶显示面板的背光模块多半是以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bode fluorescentlamp,CCFL)来做为光源,如今,随着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不断提升且成本日益降低,发光二极管逐渐有取代冷阴极荧光灯管来做为背光模块光源的趋势。
在现有技术中,常会将多颗发光二极管串联成一串行,以减少所需的驱动电路数量及降低发光二极管的总驱动电流大小,然而,由于工艺上的偏差,很难确保不同串行中的所有发光二极管都有完全一致的组件参数,此外,温度等环境因素也可能会影响到发光二极管的组件参数。举例而言,不同发光二极管彼此间的正向电压(forward voltage,VF)经常会有些许的差异,所以,将多颗发光二极管串联成一串行的结构会等效地将同一串行中所有发光二极管的正向电压误差累加起来,而不同发光二极管串行所累加的总正向电压误差通常也会有所不同。
在此情况下,即使施加相同的驱动电压予不同的发光二极管串行,流经个别发光二极管串行的电流也会因每一发光二极管串行所累加的总正向电压误差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此一来,发光二极管串行彼此间将因导通电流不一致而有不同的亮度。因此,利用发光二极管串行作为液晶显示面板的背光模块的光源时,常会导致液晶显示面板因背光源亮度不均匀而有色不均(Mura)的不良现象。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以定电流来驱动发光模块的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揭露一种发光模块的驱动装置,用来根据一第一输入电压与一第二输入电压产生一驱动电流至该发光模块。该驱动装置包含有一放大器、一第一回路电路以及一第二回路电路。该放大器包含有一第一输入端、一第二输入端与一输出端;该第一反馈电路,用来依据该放大器所产生的一输出电压与该第一输入电压决定输入至该第一输入端的一第一反馈电压;该第二反馈电路,用来依据该放大器所产生的该输出电压与该第二输入电压决定输入至该第二输入端的一第二反馈电压。
本发明另揭露一种发光模块的驱动方法,用来根据一第一输入电压与一第二输入电压产生一驱动电流至该发光模块。该驱动方法包含有:提供包含有一第一输入端、一第二输入端与一输出端的一放大器,并将该第二输入端电连接至该发光模块;依据该放大器所产生的一输出电压与该第一输入电压决定输入至该第一输入端的一第一反馈电压;以及依据该放大器所产生的该输出电压与该第二输入电压决定输入至该第二输入端的一第二反馈电压。
附图说明
图1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用来驱动发光模块的驱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用来驱动发光模块的驱动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符号说明
110 发光模块
100、200 驱动装置
122 放大器
124 第一反馈电路
126 第二反馈电路
128 第三反馈电路
130 反馈控制电路
132 误差放大器
134 电流补偿器
136 驱动电流设定模块
240 脉冲宽度调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书及后续的申请专利范围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组件。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理解,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样的组件。本说明书及后续的申请专利范围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做为区别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做为区别的基准。在通篇说明书及后续的请求项当中所提及的「包含」是一开放式的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另外,「电连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气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电连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该第一装置可直接连接于该第二装置,或通过其它装置或连接手段间接地连接至该第二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0671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