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机发光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07326.7 | 申请日: | 2007-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201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李石运;朴圣洙;吴炳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奇晶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5/18 | 分类号: | H01L25/18;H01L27/32;H01L23/488;H01L21/60;H05B33/12;H05B33/06;H05B33/10;G09F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左一平 |
地址: | 台湾省台南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 发光 显示 元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有机发光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高良率、高开口率及高可靠度的有机发光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的结构及制造方法,是依序将薄膜晶体管(TFT)电路及发光元件形成完整的显示元件于单一基板上;之后,再以一盖板将显示元件密封于内,以防外界水气进入而劣化发光元件。在制造过程中,由于薄膜晶体管制程与发光元件制程在单一基板上先后完成,基板的良率为TFT制程良率与发光元件制程良率的相乘结果,远低于个别的良率。为了提高有机发光显示器的良率、开口率及可靠度等特性,目前已发展出将现有制程分割,并以双基板接合的技术完成显示器的制造。
请参照图1,其绘示一种传统双基板接合的有机发光显示元件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双基板接合技术,主要是将有机发光显示元件构造区分为第一基板(又称TFT基板)10与第二基板(又称OLED基板)20。于第一基板10上形成多数个开关晶体管(未显示)、驱动晶体管12及电连接单元14。其中,电连接单元14用以连接提供第二基板20像素信号。第二基板20上则形成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21、发光层(例如可分别发出红光、绿光和蓝光的发光层)22、绝缘层23、阻隔壁24及第二电极25。其中,绝缘层23是阻绝各光色的发光层和所属第一、第二电极;阻隔壁24则用以分隔第二电极25。
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20对组后,则形成一有机发光显示器。其中,于第一基板10上的电连接单元14是与驱动晶体管12的漏极连接。因此,两基板组合后,电连接单元14可使第一基板10的驱动晶体管12的漏极与第二基板20的像素电极电性连接,以提供第二基板20上发光元件所需的信号。
由于双基板组合时,电连接单元14是一一与第二基板20发光区的发光元件直接接触,有极高机率会损伤发光元件,造成良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的一种具有高良率、高开口率及高可靠度的有机发光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有机发光显示元件(OLED),是由一第一基板和与第一基板相对应设置的一第二基板对组而成。第一基板包括相互电性连接的多数个晶体管,和与这些晶体管之一电性连接的一第一连接电极。第二基板具有多数个次像素(sub-pixel),每一次像素具有一发光区与一非发光区,其中,非发光区包含一第二连接电极,第二连接电极周围包围一阻隔壁,且第二连接电极是朝向第一基板的方向突起,第二连接电极的顶端不低于阻隔壁顶端的高度。其中,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是经由第二连接电极与第一连接电极电性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有机发光显示元件(OLED)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第一基板,并在第一基板上形成多数个相互电性连接的晶体管;
形成一第一连接电极于第一基板上,且第一连接电极与该些晶体管的一电性连接;
提供一第二基板,第二基板具有多数个次像素,每一次像素具有一发光区和一非发光区,并在非发光区中形成一第二连接电极,且第二连接电极并朝第一基板的方向突起;及
对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使第一连接电极和第二连接电极电性连接。
应用本发明的有机发光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可生产出具有高良率、高开口率及高可靠度等特性的显示器。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面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其中:
图1绘示一种传统双基板接合的有机发光显示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2绘示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有机发光显示元件的俯视图。
图3绘示依照图2的剖面线A-A’的有机发光显示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4A、图4B分别绘示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第一连接电极的示意图。
图5为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有机发光显示元件(OLED)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3:发光区
4:非发光区
10、50:第一基板
12、52:驱动晶体管
14:电连接单元
20、60:第二基板
21、61:第一电极
22、62:发光层
23、63:绝缘层
24、64:阻隔壁
25、65:第二电极
54:第一连接电极
541a、541b:接触电极
543:补强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奇晶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奇晶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073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
- 下一篇:发电装置以及具有该发电装置的运输系统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