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挤压连接管接件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07460.7 | 申请日: | 2002-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379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徐长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长祥 |
主分类号: | F16L21/02 | 分类号: | F16L21/02;F16L19/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万学堂;宋迎 |
地址: | 325024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挤压 接管 | ||
技术领域
本专利属机械工程领域,涉及一种流体动力传输与介质输送管路的挤压连接管接件。
背景技术
管与管、管与其它装置的连接,有焊接、螺纹、法兰、挤压、扩口等方法。管挤压连接,是通过把箍或卡套挤在被连管及其连接件间实现的流体传输管道的连接,是相对在前的扩口式管连接发展起来的,因此,早年又叫无扩口管连接。管挤压连接,既无需在管头部制做螺纹或喇叭口,也无需焊接或密封介质,连接件可在专业工厂内充分预制,连接安装方便迅速,连接质量保障充分,可承受高压高温,是高级管路的需要和选择。
挤压连接管接件有单箍式和双箍式两种。中国国家标准GB3733至GB3765卡套式管接头属单箍式挤压连接管接件,美国6629708系列专利披露的是双箍式挤压连接管接件。单箍式的挤压连接管接件是挤箍驱动螺母的内锥面通过挤箍尾部的外锥面驱使挤箍头部外锥入连接体内锥,在内外锥面的配合作用下,挤箍两头缩小中部隆起,把挤箍两头同时压向被连接的管表面,主要由头部完成密封连接,由尾部完成紧固连接。双箍式的挤压连接管接件是在单箍式的驱动螺母和挤箍之间增加一个后挤箍,前后挤箍在其锥面配合作用下,前挤箍的尾部内锥使后挤箍的头部缩紧在被连接的管表面,主要完成对管的紧固连接,连接体的内锥面使前挤箍的头部缩紧在被连接的管表面,主要完成对管的密封连接。这样,双箍式的前挤箍可叫密封箍,后挤箍可叫抱持箍。无论单箍式还是双箍式,结构的核心是把挤箍对管的挤压力集中于点,提高挤箍对管的压强,达到用挤压实现管连接的目的。根据杠杆原理,对单箍式而言,如果挤箍尾部的刚性越好或尾部对管的压强越小,则越有利于提高挤箍头部对管的压强即密封性,但却不利于挤箍尾部对管的抱持即紧固性,反之亦然;同样,对双箍式而言,如果抱持箍的刚性越好或对管的压强越小,则越有利于提高密封箍头部对管的压强即密封性,但却不利于抱持箍对管的抱持即紧固性,反之亦然。也就是说,管挤压连接的密封性和紧固性对单箍式的挤箍尾部的结构要求和对双箍式的抱持箍的结构要求都是矛盾的。所以,管挤压连接的性能主要决定对这对矛盾的统一或平衡。
美国6629708系列专利提出一种不强不弱的内含模拟铰链的后挤箍(抱持箍)——其后挤箍正好强到前挤箍(密封箍)实现密封连接前不收紧咬死被连管,其后箍中部正好弱到前挤箍实现密封连接时作铰动中心,使后挤箍头部绕其向内转动而径向地挤入被连管表面——借以实现对管的紧固连接,而不是完全继续向前推动前挤箍——借以实现对恶化密封的过驱动的限制。由于有模拟铰链的后挤箍的工作基础是不弱不强,即它既不能满足密封所需的充分强抗收缩的要求,也不能满足紧固所需的充分弱抗收缩的要求,因此,它所提供的密封和紧固最多只能是不好不坏。显然,“不强不弱”设计的直接后果是,后箍的铰动变形和对前箍尾的撑胀变形太大、动力耗损太多,因此,首先再导致的是效率低下的连接密封和紧固,然后再导致的才是“不好不坏”的连接性能。
此外,无论是单箍式还是双箍式,现有技术的挤箍,即使按规定拧紧圈数正常安装,都几乎不可能把张紧连接后的挤箍从管上无损地拆卸下来,往往是废箍即等于废管。
发明内容
本专利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改进现有的双箍式挤压连接管接件,使后挤箍(抱持箍)相对其前挤箍(密封箍)的密封所需很强,相对其本身的紧固所需很弱,进而使管挤压接的密封更有效,使管挤压连接的紧固更可靠,并使管挤压连接的可拆性更好。
本专利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一种挤压连接管接件,如图1和图2所示,由连接体(1)、密封箍(2)、抱持箍(3)和挤箍驱动螺母(4)组成,首先依次将驱动螺母、抱持箍和密封箍套装在准备连接的管上,其次将套装好驱动螺母、抱持箍和密封箍的管头插入连接体内,然后将驱动螺母拧紧在连接体的外螺纹上,驱动螺母就驱使抱持箍入密封箍尾部内锥,再驱使密封箍头部外锥入连接体内锥,最终使密封箍头部张紧在连接体和被连管表面间,完成对管和体的密封连接;其特征是所述抱持箍是弹性开口抱持箍,可是一个弹性开口垫圈,但最好是用圆截面钢丝弯制而成的C型垫圈;所述弹性开口垫圈的尾部受驱动结构与驱动它的螺母的驱动结构相一致,如锥/锥配合、锥/球配合等,头部驱动结构是球面或锥面以便驱入密封箍尾部内锥;驱动螺母拧紧时,所述弹性开口抱持箍缩紧在被连接的管上,完成对管的紧固连接,同时又撑着密封箍尾部,减少密封箍与管的接触受力面积,增加头部收缩压力强度,增强对管的密封连接;驱动螺母退出后,弹性抱持箍恢复原状,松开被抱紧过的管子以让密封箍可在管上向后移动,有利对接连接的拆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长祥,未经徐长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074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