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两段中和法工艺生产麸酸型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09421.0 | 申请日: | 2007-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379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发明(设计)人: | 林新坚;李昱;王飞;李清华;田文生;何春梅;林诚;陈金付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5G1/00 | 分类号: | C05G1/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13***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和 工艺 生产 麸酸型 有机 无机 肥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肥料生产工艺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利用麸酸离交废液生产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技术改进工艺。
背景技术
生产味精的离交废液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及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因而可资源化开发为有机复混肥。目前主要采用多效蒸发浓缩、喷浆造粒工艺生产麸酸有机-无机复混肥,其工艺流程如图1。
母液在多效蒸发浓缩前加氨水(或液氨)中和至pH4~5,母液浓缩后再调节养分浓度,然后进入喷浆造粒工序,但由于高温浓缩过程以及造粒烘干过程均使原料中部份氨态氮以氨形式挥发损失,致使成品肥料pH较低(pH2.5~3.5),即产品pH值无法达到国家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标准(5.5~8.0),用该工艺生产的肥料施用到大田作物上,经常发生“烧苗”问题,尤其在南方酸性土壤上,从而限制了产品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用两段中和法工艺生产麸酸型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的方法,该方法在已有工艺基础上进行改进,即在调节养分浓度这个环节,增加一个调节料浆pH的工序,即两段工序调节半成品pH值,最终实现产品pH达标;该方法原料成本低,经济效益高。
本发明用两段中和法工艺生产麸酸型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包括在谷氨酸离交废液中加入氨水调节pH步骤,多效蒸发浓缩步骤,其特征在于:在调节养分浓度步骤,增加一个调节料浆pH的工序,具体方案如下:
(1)调配中和剂:将白石粉、氧化镁、高岭土按比例混合调配成中和剂,其三者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30~50%、30~40%、10~40%;
(2)中和料浆pH:将混合中和剂与其它氮、磷、钾肥以及其它有机物料加入到调浆池与料浆一起拌匀,混合中和剂占料浆总质量百分比为5~10%,从而使料浆pH值调节到6~7;
(3)调节好pH值的料浆进入下一道喷浆造粒工序,经过筛分、冷却,包装成成品。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在于:一、富有新意、设计合理; 二、有效解决产品pH问题,同时产品增加了作物所需的中量元素(Ca、Mg),产品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三、原料成本低,经济效益高。施用该产品更有利于促进作物高产、优质,因而具有较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所述的采用多效蒸发浓缩、喷浆造粒工艺生产麸酸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谷氨酸离交废液中加入氨水调节pH,进行多效蒸发浓缩,在调节养分浓度步骤,增加一个调节料浆pH的工序,具体方案如下:
调配中和剂:将白石粉、氧化镁、高岭土按比例混合调配成中和剂,其三者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30~50%、30~40%、10~40%。
中和料浆pH:将混合中和剂与其它氮、磷、钾肥以及其它有机物料加入到调浆池与料浆一起拌匀,混合中和剂占料浆总质量百分比为5~10%,从而使料浆pH值调节到6~7。
调节好pH值的料浆进入下一道喷浆造粒工序,经过筛分、冷却,包装成成品。
白石粉过200目筛网,氧化镁过100目筛网,高岭土过200目筛网;喷浆造粒、筛分、冷却,包装工序与现有技术相同。
实施例
称取过200目的白石粉20kg,过100目的氧化镁20kg,过200目的白石粉10kg,将三者混合均匀,即为50kg的混合中和剂。
将混合中和剂50kg加入装有950kg料浆(包括氮、磷、钾肥及其它有机物料)的调浆池中,搅拌均匀,可调整pH值至6~7,然后用浆泵将料浆输送到喷枪,进入下一个喷浆造粒工序。
本发明富有新意、设计合理,不仅工序简单、便于实施,而且混和中和剂无公害,成本低廉,成品可达到国家标准,另外还增加了产品钙镁等中量元素,营养元素更加平衡,产品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施用该产品更有利于促进作物高产、优质,因而具有较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未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094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