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有机膜结构的防复印膜及其制备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710011044.4 申请日: 2007-04-20
公开(公告)号: CN101290501A 公开(公告)日: 2008-10-22
发明(设计)人: 徐芬;孙立贤;刘玉胜;张箭;曹朝霞;赵军宁;张耀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主分类号: G03G21/04 分类号: G03G21/04;B41M3/14;G09F3/02;G03C5/08
代理公司: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马驰;周秀梅
地址: 116023*** 国省代码: 辽宁;2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基于 有机 膜结构 复印 及其 制备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复印膜材料,具体地说是一种基于有机膜结构的防复印膜及其制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复印技术日臻完善,保密文件的防复印问题日益突出。鉴于其在国防、公安等领域的重要性,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研究。

防复印材料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在这方面均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国外已经将防复印技术研究发展成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国内近年来也有许多研究者从事类似的研究工作,但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

防复印原理一般是根据复印机和人眼对颜色的辨别能力,阻断被复印文件上的字与纸张颜色的反差,其复印结果一般是呈现一片黑色或白色。当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对此项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有防复印产品问世,但其技术也不是十分成熟;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相比发达国家有些落后,尚处于探索阶段,离市场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防复印技术领域内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如果能开发出实用性较好的防复印产品,其应用和市场前景都将是十分广阔的。因此,我们也针对这类防复印技术进行了研究。

运用吸光原理进行防复印是使得图像和文字在复印时反射光强度较弱,使文字和文件背景反差减弱或消失,因而在复印机上复印时复印件呈黑色。

日本专利日本特许公报昭61-86282介绍了将一种有色的、透明的黏性膜材料贴在文件的正面,以降低文字、图像与纸的反差(该膜对波长400~700nm范围内光投射率小于70%),来减少文字与背景的反差,达到防复印的目的。但可能是由于膜的稳定性问题,未见其有实际性的应用的报道。

美国专利US-4522429,4632429介绍了一种吸光性防复印纸,这种纸呈棕红色,用特种颜料加入到纸浆中制成。这种纸对光的反射率极低,防复印效果较好,但这种纸上书写或印刷文字后,阅读时需要背光反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阅读困难。用上述材料制成了一种吸光膜。其对波长小于600nm的光反射率小于10%。这种膜多层重叠来达到防复印的要求。本方法制得的防复印膜具有红色或棕红色,该膜为透明膜,经实际检验不影响阅读效果。本方法制得的防复印膜材料能在不影响阅读效果的情况下起到有效的防复印效果。实验证明,该防复印膜颜色呈红色或棕红色,可以清晰无障碍的阅读文件上内容,而当该文件拿到复印机上复印时,复印文件上却是一片黑色,有效的起到了防复印的效果。

美国专利US-5728449介绍了一种制备防复印膜的方法,该方法制备的防复印膜一般是由几层膜复合而成的,其中至少有一层是半透明的膜,原理是利用光的漫反射来防止文字被复印,但这种防复印膜因为多层复合,且有一层半透明膜,这给文字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文献中还有一些其他类型防复印材料的报道,主要是感光变色防复印材料。其中又以螺吡喃、螺苯并吡喃等环状有机物最为多见。但该类化合物一般制备较为复杂,需要多步有机合成反应,且原材料较为昂贵,作为防复印材料成本较高。此外,尽管此类化合物研究广泛,但目前尚未见有实用性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能够有效的保证文件着膜后具有较佳阅读效果、又能有效防止复印的基于有机膜结构的防复印膜及其制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有机膜结构的防复印膜,其以双硫腙金属盐为吸光物质,其材料组成为,吸光材料、增塑剂和PVC的质量比例为1∶20~600∶10~120。

所述增塑剂可为癸二酸异辛酯或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所述吸光物质为吸收波长通常在500-780纳米范围的双硫腙金属盐,最好为580-680纳米范围的双硫腙金属盐。

防复印膜的制备过程为:将双硫腙金属盐、增塑剂、PVC与四氢呋喃按质量比例为1∶20~600∶10~120∶100~900混合均匀,放于模板上,自然挥发溶剂成膜,膜厚度为50纳米-10毫米。

有机金属防复印膜中的吸光物质为有机化合物双硫腙与金属盐类的反应产物,其可按如下过程制备,

a)将有机化合物双硫腙溶于四氢呋喃中,回流5-20min,使双硫腙完全溶解;双硫腙与四氢呋喃溶剂的重量体积比例为1∶20~200;

b)将可溶性金属无机盐溶于水中,配制成0.1-0.5M的水溶液;

c)将以上两溶液混合反应约5-25min,使反应完全;金属离子与双硫腙的摩尔比为1-2∶1;

d)将c)中反应后溶液加入约20~30体积倍数的水,沉淀产物;

e)静止6-48小时后过滤并干燥制得产物。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1104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