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润滑油基础油的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12084.0 | 申请日: | 2007-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356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全辉;姚春雷;刘平;赵威;林振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5/04 | 分类号: | C10G65/04 |
代理公司: | 抚顺宏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微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润滑油 基础油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润滑油基础油的生产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采用加氢工艺 生产润滑油基础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是采用溶剂工艺,其主要两个步骤是采用溶剂精 制去除芳烃等非理想组分和溶剂脱蜡以保证基础油的低温流动性能。此外,一 般还要进行白土或加氢补充精制。
原油可采用特性因数K进行分类,特性因数K大于12.1为石蜡基原油;特 性因数K在11.5~12.1为中间基原油;特性因数K小于11.5为环烷基原油。石 蜡基馏分油的烷烃含量一般超过50%,采用传统的润滑油基础油生产工艺就可 以生产粘度指数较高即粘温性能优良的润滑油基础油。由于世界范围的原油劣 质化,使得适宜于传统工艺生产高粘度指数润滑油基础油的石蜡基原油数量逐 渐减少,因此,加氢法生产润滑油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加氢法工艺是指采用加 氢处理或加氢裂化工艺-加氢降凝或异构脱蜡-加氢精制联合工艺生产润滑油基 础油的过程,其优点是原料灵活性大、基础油收率高、副产品价值高等。环烷 基原油具有密度和粘度大,芳烃和环烷烃含量高,凝点低等特点。可采用加氢 法生产电器用油、冷冻机油及橡胶填充油等对粘温性能没有要求,又能充分利 用原油资源的润滑油基础油。中间基原油的性质处于上述两种原油之间,只能 生产中等粘度指数的润滑油基础油。
CN200410029869.5介绍了一种加氢处理-加氢降凝-加氢精制生产润滑油基 础油的方法,该方法的加氢处理产物必须进行汽液分离后,.液体产物才能进入 加氢降凝过程。CN97196410.6介绍了一种加氢处理-加氢降凝-加氢精制生产润 滑油基础油的方法,该方法的原料在进行加氢处理前必须进行溶剂精制,以达 到原料粘度指数大于75的要求。其加氢处理产物也必须进行气液分离,将加氢 处理物料中的硫化氢和氨脱除,液体产物才能进入加氢降凝过程。CN97122140.5 公开了一种溶剂精制-加氢处理生产润滑油基础油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大幅度地 提高原料的粘度指数,但不适用于环烷基馏分油原料生产对粘度指数要求不高 的环烷基润滑油基础油的过程。
异构脱蜡是提高润滑油基础油粘度指数的一种常用方法,但该方法一般应 以石蜡基原油馏分油为原料,对环烷基原油馏分油没有明显效果。并且,该方 法一般需要使用贵金属催化剂,一方面造成催化剂成本提高,另一方面还因为 硫、氮等杂质是贵金属催化剂的毒物,而必须使用两段工艺,即原料经过加氢 处理后进行分离,将不含硫和氨的液体物料进行异构脱蜡处理,两段工艺流程 复杂、设备多、运转成本高。
综上所述,加氢法生产润滑油基础油的适宜工艺过程需根据原料的特点及 润滑油基础油产品的要求来确定。现有技术无法兼顾石蜡基、中间基及环烷基 馏分油或轻脱油加氢生产润滑油基础油的要求,并且必须采用两段工艺,即加 氢处理产物必须进行汽液分离,脱除硫化氢及氨后,才能进行加氢降凝及加氢 精制,因此生产过程较复杂,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原料适应性强、工艺流程简单、灵 活的生产润滑油基础油的方法。
本发明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方法包括以下内容:原料油首先经过加氢处理反 应区,加氢处理反应区至少包括一种加氢处理催化剂,加氢处理催化剂以γ -Al2O3为载体,以VIB族金属的W和/或Mo以及VIII族金属的Co和/或Ni 为活性组分,以Si、P、F、B、Ti和Zr中一种或几种元素为助剂,VIB族元 素(以氧化物计)占10wt%~35wt%,VIII族元素(以氧化物计)占2.0 wt%~6.0wt%,助剂(以元素计)占催化剂重量0.1wt%~10wt%。加氢处理产 物直接进入加氢降凝反应区,加氢降凝反应区使用具有适宜酸分布含ZSM-5 分子筛的加氢降凝催化剂,以催化剂重量计,ZSM-5分子筛含量为50wt% ~85wt%,加氢降凝催化剂中含有NiO或CoO为1.0wt%~3.0wt%,其余为粘 结剂。加氢降凝催化剂具有以下的NH3-TPD酸分布:
160℃:0.150~0.185mmol/g;
250℃:0.115~0.145mmol/g;
350℃:0.060~0.105mmol/g;
450℃:0.045~0.065mmol/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120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