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烃类回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12087.4 | 申请日: | 2007-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243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郭兵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 |
代理公司: | 抚顺宏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微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烃类回收方法,特别是采用吸附法回收烃类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原油、汽油、一些化工溶剂如苯、甲苯、二甲苯生产车间、涂料等有机 溶剂中,含有或具有挥发性很大的轻烃类组分,原油在开采、运输、储存、中 转、加工以及加工产品(汽油、柴油等)的运输、中转、销售等过程中,都有 大量的油蒸汽(油气)逸散到大气中,这里提到的油蒸汽通常称为VOCs,也称 为非甲烷烃,统称烃类气体。
在炼油企业,各种储罐、污水处理场隔油浮选池等也散发出较高浓度的烃 类,这些烃类组分复杂,不但造成烃类损失,而且往往造成周边环境的恶臭污 染。
处理这种废气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吸附法、焚烧法、催化燃烧法、冷凝法、 吸收法等。上述的方法中,焚烧法、催化燃烧法均为成熟的方法,但这两种方 法均将烃类燃烧成为CO2,不能将烃类进行回收,这对于资源日益紧张今天, 无疑是资源浪费。冷凝法是回收烃类的有效方法,但要达到相关国家标准 (120mg/m3)需要-95℃甚至更低,运行费用昂贵。而吸收法净化效率有限,废 气出口浓度一般远远高于排放要求。吸附法可以使废气出口浓度达到环保要求, 这对于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此方法的优点显而易见而且其应用将会持续 下去。
现有的吸附法对烃类的净化及回收采用单段床层,通常采用活性炭或活性 炭纤维,专利CN03254728.5CN03254729.3、CN200410023944.7、CN02805902.6、 和CN00118594.2均提出了由活性炭对烃类进行吸附,然后进行蒸汽解吸冷凝回 收或真空解吸溶剂吸收回收的方法。专利CN03254728.5CN03254729.3分别提 出了一种吸附法油气回收的装置,采用活性炭做为吸附剂,真空解吸后的烃类 作为液化气或柴油吸收。以活性炭或活性炭纤维为吸附剂,其优点是吸附量较 大,吸附效率较高,排放尾气容易达到环保指标要求。但其不足在于运行过程 中很难控制吸附温升,特别是吸附浓度较高的油气时,活性炭床层温度很高, 有明显的安全隐患。
专利CN200410023944.7叙述了一种油气回收装置,进口安装有流量计,出 口安装有浓度计,为单塔。该专利虽然进口有补气安全措施,但仍然不可避免 床层内局部过热,引发炭自燃发生危险。
专利CN02805902.6提出活性炭吸附废气蒸汽解吸并回收的一种方法。该专 利针对浓度较高的烃类废气净化时,同样存在上述的吸附热过高引发的危险安 全问题。
其它类型不可燃的吸附剂虽然也可以用于VOCs的吸附过程,但一般来说 吸附效率低,需要的吸附剂量较大,设备投资增加,VOCs穿透时的吸附量较低, 需频繁的再生处理,给操作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性好、回收率高、吸附剂寿命 长的烃类回收方法,可以用于各种烃类气体净化回收的场合,如油气挥发的场 合,各种储油罐、油库码头装卸处、加油站等处,石油化工企业中散发的高浓 度烃类的装置等。
本发明烃类回收方法中,采用固体吸附剂吸附的方法,含烃类混合气先通 过非可燃性无机吸附剂,然后通过可燃性吸附剂,非可燃性吸附剂包括硅胶、 分子筛或氧化铝等,可燃性吸附剂包括活性炭或活性炭纤维等。非可燃性吸附 剂与可燃性吸附剂体积比为20∶80~80∶20,优选40∶60~70∶30。含烃类的混 合气通过固体吸附剂时的总体积空速为200~5000h-1。当吸附剂吸附饱和后采用 真空再生方式或蒸汽再生方式再生,采用至少两个吸附装置切换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120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容再现装置以及内容再现方法
- 下一篇:具有双向控制钮定位结构的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