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塑料夹网膜、连续生产方法及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12451.7 | 申请日: | 2007-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280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孙成伦;时丕林;林建邦;郭化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塑料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5/02 | 分类号: | B32B5/02;B32B5/12;B32B27/12;B32B37/02;D04C1/02 |
代理公司: |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闪红霞 |
地址: | 116033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料 网膜 连续生产 方法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塑料薄膜制品,尤其是一种强度高、使用寿命长的塑料夹网膜、塑料夹网膜的连续生产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塑料薄膜以其透光、保温、低成本、无害环保、使用方便等优点,已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现有单层薄膜的厚度一般只有0.02~1mm,强度较低,应用范围小。为了解决单层薄膜强度低的问题,人们发明了多层复合膜,即利用塑料复合装置将多层塑料薄膜复合在一起,有干式复合、热熔复合、热熔胶复合等多种复合方法。虽然其强度较单层薄膜有所提高,可还是不能满足高强度塑料薄膜的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强度高、使用寿命长的塑料夹网膜、塑料夹网膜的连续生产方法及设备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塑料夹网膜,有上塑料薄膜1、下塑料薄膜2,其特征在于:在上塑料薄膜1与下塑料薄膜2之间夹有纤维网3。
所述纤维网3是由纤维丝4、5交叉搭接形成的菱形网格,菱形网格的锐角对角线平行或垂直于上塑料薄膜1、下塑料薄膜2的长度方向。
一种塑料夹网膜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
a.用成网装置将纤维丝织成纤维网3;
b.纤维网3由塑料复合装置中的复合辊6直接牵引,与上塑料薄膜1、下塑料薄膜2复合并夹于上塑料薄膜1与下塑料薄膜2中间;
c.冷却、切边、裁断、收卷。
所述a步骤是用成网装置将上下两层纤维丝交叉搭接形成菱形网格。
一种塑料夹网膜连续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有成网装置7及塑料复合装置8,所述的成网装置7设有机架9,在机架9上置有由驱动装置10驱动的旋转纱架11,旋转纱架11上固定有多个有序排列的纱线固定轴12;在机架9上还固定有由驱动装置13驱动的主动链轮14、从动链轮15,与主动链轮14、从动链轮15啮合有链条16,链条16置于固定在机架9上的链条导轨17中;在链条16上固定有多个均匀布置的纱线导向板18,纱线导向板18上有纱线导孔19。
所述的旋转纱架11设有转盘20,转盘20置于固定在机架9上的环形滚道21上,转盘20与由驱动装置10驱动的转轮22啮合。
所述的塑料复合装置8固定在机架9上,塑料复合装置8中的复合辊6与链条导轨17平行并置于链条导轨17的下方。
本发明所生产的产品是以纤维网作塑料薄膜的加强筋,不但具有透光、保温、低成本、无害环保、使用方便等优点,同时还具有强度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扩大了产品的应用领域。本发明的生产方法及设备结构简单,可实现高效率的连续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产品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左视图。
图4是图2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链条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成网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的生产设备结构如图2、3、4、5所示:有成网装置7及塑料复合装置8,塑料复合装置8采用现有技术。成网装置7的结构是设有机架9,在机架9上置有由驱动装置(变频电机、减速机等驱动装置)10驱动的旋转纱架11,旋转纱架11上固定有多个横竖有序排列的纱线固定轴12;在机架9上还固定有由驱动装置(变频电机、减速机等驱动装置)13驱动的主动链轮14、从动链轮15,与主动链轮14、从动链轮15啮合有链条16,链条16置于固定在机架9上的链条导轨17中;在链条16上固定有多个均匀布置的纱线导向板18,纱线导向板18上有纱线导孔19,纱线导向板18的个数根据需要成网的密度而定,可设置在链条16的上下两面(双层)。所述的旋转纱架11可以有多种结构形式,只要在驱动装置10的驱动下,在机架6上旋转即可。图2、3、4所示的旋转纱架11设有转盘20,多个横竖有序排列的纱线固定轴12固定在转盘20上;转盘20置于固定在机架9上的环形滚道21上,转盘20转盘20与由驱动装置10驱动的转轮22啮合,环形滚道21可以是滚轮、轴承等结构,啮合方式是现有技术中的任何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塑料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大连塑料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1245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晶片承载器门
- 下一篇:红外探测器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