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丙烯酸、腐殖酸与凹凸棒土共聚制备保水剂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15032.9 | 申请日: | 2007-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466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夏春良;杜斌;张元成;张健;宋甫;范玉海;刘海峰;孙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胜利油田长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89/00 | 分类号: | C08F289/00;C08F292/00;C08F4/40;C09K3/00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侯华颂 |
地址: | 2570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丙烯酸 腐殖 凹凸 共聚 制备 水剂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水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是一种丙烯酸、腐殖酸与凹凸棒土共聚制备保水剂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保水剂的制备方法主要以淀粉、纤维素或丙烯酸作为原料,通过添加交联剂和引发剂进行共聚、交联反应后,然后干燥和粉碎(也称造粒)等。淀粉类保水剂缺点是凝胶强度、耐盐碱性能差,使用周期短;纤维类保水剂的缺点是吸水性差;而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丙烯酸类保水剂在原料上采用有机的丙烯酸与无机物作为原料,其特点是引入无机物后不但提高保水剂的耐盐碱性,而且成本得到降低。如中国专利(号03120346)公开了一种《有机-无机复合保水剂及其制备方法》,其原料就是采用了丙烯酸和凹凸棒土的结合,添加少量的引发剂和交联剂,在60-90度的条件下反应3-5小时,产品的性能指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其吸附盐碱水和凝胶强度的指标还有待于提高,并且按其制备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空气和粉尘污染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保水性能更高、生产过程中无污染的丙烯酸、腐殖酸与凹凸棒土共聚制备保水剂的方法。
其技术方案是:
(1)原料及原料的重量百分比:中和度为40~60%的丙烯酸溶液为40~70%,腐殖酸为20-50%,凹凸棒土为10~30%;
(2)、将所需原料输送到调制釜内,在调制釜内进行聚合前的混合,再利用0.1~0.4MPa空气压力,将其压送到聚合釜内;
(3)原料进入到聚合釜后,在氮气的保护下,加入引发剂,引发剂添加量为原料总量的0.05-2%,经过30~60分钟的聚合反应后进行熟化,然后将所得产物输送到造粒机和干燥器中分别进行造粒和干燥。
所述的引发剂包括过氧化物引发剂和氧化还原引发剂。主要包括:过氧化氢、过硫酸铵、过硫酸钾、过硫酸钾-硫酸亚铁、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过氧化氢-硫酸亚铁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所有原料和产物的输送均采用空气压力输送方式,所述熟化是在0.1MPa的蒸汽压力下进行熟化4-6小时。
采用本发明制备的保水剂主要技术指标:脱盐水300~1500倍,自来水200倍,生理盐水60~100倍,0.1%的氯化钙水溶液中35~60倍;凝胶强度高,在离心机内3000r/m离心30分钟后保水率大于93%,可承受力250g~500g/cm2的压力;无毒无害,为绿色环保产品,其产品在耐盐碱的突出特性,为改良盐碱地提供了很好的技术保障。其技术特点:整个生产过程中采用空气压力输送原料和物料的方式,实现全密闭式生产,生产过程中没有废水、废气和粉尘的排放,使得操作更加快捷简便,产品质量更加稳定,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1)原料及原料的重量百分比:中和度为60%的丙烯酸溶液为60%,腐殖酸为30%,凹凸棒土为10%;(2)、将所需原料采用封闭的压力管道在0.4MPa空气压力输送到调制釜内,在调制釜内进行聚合前的混合,达到要求后再利用0.4MPa空气压力,将其压送到聚合釜内;(3)原料进入到聚合釜后,在氮气的保护下,30分钟后加入过氧化氢作为引发剂,引发剂添加量为原料总量的0.2%,经过30分钟的聚合反应后,在0.1MPa的蒸汽压力下进行熟化4-6小时,然后将所得产物(胶块)用0.4MPa的空气压力卸入中间储料箱;将聚合好的胶块卸入中间储料箱后,在0.05MPa空气压力下将胶体输送到造粒机中,通过造粒机后,可将大胶块切割成小颗粒后,进入干燥器,在干燥器内将小颗粒的胶块干燥。干燥完成的保水剂颗粒通过粉碎机的研磨,以及振动筛的筛分,就可以生产出合格的保水剂产品,然后可以按照用户的要求进行包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胜利油田长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胜利油田长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150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