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痔钳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15398.6 | 申请日: | 2007-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16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发明(设计)人: | 黄乃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乃健 |
主分类号: | A61B17/28 | 分类号: | A61B17/28;A61B17/03;A61B17/12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桂存 |
地址: | 250011山东省济南市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用于治疗痔的痔钳。
(二)背景技术
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认为痔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可采用手术、结扎等将痔核去除的方法治疗。奥地利肛肠病学专家Longo根据英国外科专家Thomson 1975年提出的痔为衬垫学说即痔不是疾病为正常结构的观点,1998年创用一种新的痔手术方法,称为“痔上粘膜环切钉合手术”英文缩写为PPH。此术在治疗技术上不切除痔核本身,仅切除痔上2-4cm宽环绕直肠一周的正常粘膜,然后将上下两周粘膜切缘进行钉合。由于切除了痔上部分正常肠粘膜,破坏了痔的血液供给,再加向上牵拉痔区,近期可使痔体缩小。这种治疗痔的方法是不去除痔本身,但需去除痔上相当宽度的环周正常肠粘膜,不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这也是此术的最大缺点,另外如操作不当可引起直肠狭窄等并发症和后遗症。此术近年引进我国,正在广泛推广。PPH所用器械由美国生产,为一次用吻合器,每套价值4000元人民币,加手术费每位病人住院治疗约需7000-8000元人民币,患者经济负担太重,更不适合于在广大农村应用。传统的内痔切除连续缝合术,是将钳夹痔的钳连同残存的痔组织缝合在一起,但不能一次紧线,需边退钳,边紧线,直到钳夹钳退出,才能完成最后紧线程序。如缝合一次紧线,钳夹钳连同其钳夹的痔组织就会被缝紧,钳子不能取下,手术无法继续进行。目前还没有治疗痔的专用钳,大多是采用血管钳,用血管钳钳夹容易使痔组织损伤坏死。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减轻组织损伤、实现一次缝合紧线的痔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包括钳体和钳柄,所述钳体的两咬合面内设有沟槽。
为了缝合操作方便,所述钳体的一侧面设有呈锯齿状的缝合轨迹。
为了使钳体长度适中,所述的缝合轨迹共有11个齿。
为了既能减轻痔组织损伤,又能方便缝合操作,所述钳体呈板状,钳体上设有由多个并排排列的长条孔,多个长条孔组成缝合轨迹。
为了便于钳夹,所述钳体向带缝合轨迹的一侧弯曲。
为了使夹持后,钳夹能保持钳夹状态,所述的钳柄上设有叩合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在咬合面上设计的沟槽,便于对痔基部的钳夹,既可减轻对组织的损伤又能实现可靠夹持,便于缝合,能实现一次缝合紧线;钳体上设计的缝合轨迹使得缝合更加方便。使用本发明对痔进行钳夹、缝合,可使痔在原位萎缩,操作简单、无出血、痛苦小,无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和后遗症,疗效确切,费用低廉。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左侧钳体断开);
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左视图(左侧钳体断开);
图5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中:1、钳体,2、缝合轨迹,3、叩合齿,4、钳柄,5、沟槽。
(五)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1,它包括钳体1和钳柄4,钳体1用于钳夹痔核,由左右两部分构成。钳体1上与咬合面相交的一侧面呈锯齿形,最好设计成11个齿,亦是设计的缝合轨迹2,缝线沿此轨迹缝合,钳体1向带缝合轨迹2的一侧弯曲。钳体1的两个咬合面内设有沟槽5,使得咬合面呈沟槽状。钳柄向上呈凸状,手术时由医生握持,可以控制咬合松紧。钳柄4的尾部左右两侧设有3或4齿的叩合齿3,用于锁止钳体1咬合状态。本具体实施例可用于较小痔核。
具体实施例2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的具体实施例2,它包括钳体1和钳柄4,钳体1用于钳夹痔核,其左右两部分各呈片板状,钳体1上与咬合面相交的一侧面上设有由多个并排排列的长条孔组成的缝合轨迹2,缝线沿此轨迹缝合,钳体1向带缝合轨迹2的一侧弯曲。钳体1的两个咬合面内设有沟槽5,使得咬合面呈沟槽状。钳柄向上呈凸状,手术时由医生握持。钳柄4的尾部左右两侧设有3或4齿的叩合齿3,用于叩合。本具体实施例可用于较大痔核。
具体实施例1和具体实施例2分别称为A型痔钳或B型痔钳。在手术中,按常规手术麻醉后将痔牵出肛门外,根据痔的大小选用A型痔钳或B型痔钳,于痔的基部进行钳夹,用可吸收线沿A型或B型痔钳设定的缝合轨迹2进行缝合,可一次缝合紧线,缝合完以后,取下痔钳,手术结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乃健,未经黄乃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153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