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养生中药保健袋泡饮品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16594.5 | 申请日: | 2007-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243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2 |
发明(设计)人: | 于洪文;于风雷;于春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洪文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7 | 分类号: | A61K36/8967;A61K9/00;A61P1/14;A23F3/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1600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养生 中药 保健 饮品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中药保健饮品。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疗习惯正在发生着变化,由传统的单一茶品慢慢过渡到饮用养生保健茶。
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875787公开了景天三七养生保健茶饮料,其配方为景天三七原汁、金银花汁、白菊汁、枸杞汁、白砂糖、蜂蜜、余量为软化水,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抗疲劳、抗衰老、安神养生作用。
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232690公开了一种银杏沙棘养生保健茶,其特征是选用银杏叶、沙棘叶、桑叶与绿茶合理配制而成,既有效降低血压、又可以调节血脂,并有强心补神、健脾益胃、提高免疫、抗炎、抗癌、调节免疫的作用。
上述两种保健茶与本发明的保健饮品配方是完全不同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同于上述两种养生茶的中药保健袋泡饮品,这种饮品具有滋肾健脾、益肺生津、提神强脑、解除疲劳的作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中药保健饮品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组成的:
菊花2份、甘草2份、炒决明子5份、茯苓2份、枣仁2份、山药2份、百合2份、枸杞子5份、莲子2份。
其制作方法是:将上述中药原料分别洗净、烘干,粉碎后混合均匀,用袋泡茶包装机包装,每袋3-4g。
本发明上述中药原料的药理分析如下:
菊花,性味甘苦,入肝肺经,具有疏散风热,养肝明目作用;
甘草,性味甘平,入十二经,具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作用;
决明子,性味甘苦微寒,如肝经,具有降压降脂通便作用;
茯苓,性味甘平,如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宁心安神作用。
枣仁,性味甘酸平,入心、肝、胆、脾经,具有养肝、定心安神作用。
山药,性味甘平,入脾、肺、肾经,具有补脾胃益肾,补气养阴作用;
百合,性味甘苦微寒,入心肺经,具有润肺止咳,养肺阴,清心安神作用;
枸杞子,性味甘平,入肝、肾经,具有滋阴肝肾,益精明目功效,为补益肝肾之要药;
莲子,性味甘涩平,入心经,具有养心安神,益肾固精作用。
本发明将上述诸药炮制后制成的保健茶,优点是:
1、本发明组方可以防治亚健康。
从《素问.四气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为乱。”未病即有亚健康之意,“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亚健康能否发生,正气强弱是关键,正气不足是产生亚健康的内在依据,而正气源于水谷精气,亦即胃气,元气。胃气和元气的胜衰,又与脾肾之功能强弱有内在联系,脾旺肾气充实,则正气充盛,身体健康,脾弱,肾虚则正气不足,身体则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该组方以山药,茯苓,健脾益胃,用枸杞子,莲子滋补肝肾,益肾固精,故可预防亚健康的发生。
2、抓住养生之本,科学组方,滋养气血,填精生津。中医养生学认为通过补肾健脾,滋养气血,填精生髓,祛病疗疾。用枸杞子,莲子枣仁等滋补肝肾,肾气充实,人就会生机勃勃,富有生命活动的机能,以激发生命活力。山药,茯苓等药物健脾养肾,花生气血,脾胃气血,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人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皆本元其不断的充养。“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气血充盈,则百邪外御,病安从来。百合,山药养肺胃之阴,生津填精。使人体整体的阴阳气血、津液、精、气、神保持动态协调平衡。
3、有降压降血脂作用
菊花清香质轻,发散肺经风热,味苦性寒,清泄肝经之热,可醒脑明目,止头目眩晕,有解热和降压作用。决明子苦寒入肝以清肝火,甘咸质润而润肠燥,有降压降脂功效。
总之,该组方通过茶饮疗法调理肝脾肾,保养精气神,健脾滋肾,补气生血,填精生精,使脏腑功能平衡协调,让人们远离亚健康和疾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描述。
称取菊花20kg、甘草20kg、炒决明子50kg、茯苓20kg、枣仁20kg、山药20kg、百合20kg、枸杞子50kg、莲子20kg,分别洗净、烘干,粉碎后混合均匀,用袋泡茶包装机包装,每袋3-4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洪文,未经于洪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165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