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西藏野生巴青披碱草人工繁育种子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18760.5 | 申请日: | 2007-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829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王佺珍;呼天明;边巴卓玛;苗彦军;崔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C1/00;A01C1/02;A01C21/00;A01G7/00;A01H1/0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郑建 |
地址: | 712100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西藏 野生 巴青 披碱草 人工 繁育 种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畜牧领域,涉及人工繁育种子的方法,特别涉及西藏野生巴青披碱草人工繁育种子的方法。
技术背景
巴青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为禾本科披碱草属多年生疏丛型上繁禾草,原产西藏巴青县;在青藏高原海拔2500m~4700m的地区广泛分布,生长植株根系发达,须根入土可达40cm~90cm,是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茎秆直立,株高80cm~100cm。属典型的寒温-亚寒带类型中的一种适应性较强的牧草,特别是具有强的低温生长特性,抗寒能力强,在-40℃以下的严寒条件下能正常越冬。营养价值较高,品质优良,适口性好,各种家畜均喜食。可消化蛋白质含量高,在抽穗期其粗蛋白质的含量占干物质的11.82%,粗脂肪占2.24%、粗纤维占36.62%、无氮浸出物占39.31%、粗灰分占10.42%、钙0.43%,磷0.250%。产草量高,每公顷产干草2000公斤~4500公斤。巴青披碱草人工栽培一次种植可多年利用,一般可利用4~7年,其中以第2~4年长势最好,产量最高,第四年以后产量逐年下降,直至衰亡。在灌概条件下,每公顷产干草5500公斤~9800公斤。因此,巴青披碱草特别适宜于青藏高原严重退化草地植被的补播改良,改善高寒草原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以及建立人工草地发展草地畜牧业。
在自然条件下,巴青披碱草种子产量低,每公顷产种子50公斤~200公斤;并且种子质量差,种子成熟度不一致,发芽率为20%~60%。目前对巴青披碱草的利用只限于在野生状态下采种利用,尚未突破巴青披碱草种子人工繁育关键技术。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日益恶化的天然草地生态环境和发展西藏草地畜牧业,解决西藏本地优良牧草巴青披碱草的种子繁育问题,用巴青披碱草恢复青藏高原严重退化草地植被,改善高寒草原生态环境,发展草地畜牧业意义重大。因此,通过人工栽培繁育解决巴青披碱草种子产量低、质量差的现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西藏野生巴青披碱草人工繁育种子的方法,以解决巴青披碱草种子人工繁育存在的问题,提高其种子的产量和质量,以便使巴青披碱草在青藏高原退化草地的植被恢复,生态建设和草地畜牧业生产中广泛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西藏野生巴青披碱草种子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一,野生种子采集:
采集时间为每年8月中旬到9月上旬,采集地区在西藏自治区高寒草原,海拔2500m~4700m,温度≥0℃,且积温在800℃~1000℃,降水量为300mm~650mm的地区,在野生巴青披碱草种子蜡熟后期到成熟期,且种子颜色呈现白黄色到白色或者紫色时进行采集,采集的野生巴青披碱草种子含水量为32%~43%;
步骤二,破除种子休眠:
对当年采收的野生巴青披碱草种子,常温下存放3个月,在存放期间,在5~10℃的条件下保持7天;播种前,种子用0.02%~0.1%的硝酸钾溶液拌湿处理,以破除种子休眠;
步骤三,选择巴青披碱草种子的播种土壤:
播种土壤选择海拔为2900m~4000m的青藏高原,且降水量在300mm~650mm范围的地区,要求地势平坦、开旷、通风、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中等肥力的地段,土壤为pH为6.9~7.2的壤土或轻壤土;
步骤四,播种要求:
春播期,播种前先对播种土壤进行一次性施入基肥,其每公顷的基肥中含纯氮160公斤~230公斤,含五氧化二磷110公斤~165公斤,然后采用行距40cm~60cm的条播,播种深度为1cm~2cm,播种量为每公顷16公斤~28公斤;播种后当年灌水5次,使土壤含水量维持田间持水量的70~90%;
步骤五,施肥:
次年,在巴青披碱草返青后14天内,在灌溉返青水前1~3天,每公顷施入氮、磷肥,氮、磷肥中含纯氮140公斤~200公斤,含五氧化二磷100公斤~150公斤;
步骤六,灌溉:
分别在返青期、孕穗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灌溉4~5次;每次灌溉水量为每公顷300~900立方米,灌溉后对土壤含水量要求为:
A、在返青期至孕穗拔节期,土壤含水量维持田间持水量65~85%;
B、在孕穗拔节期,土壤含水量维持田间持水量60~75%;
C、在抽穗期至开花期,土壤含水量维持田间持水量的65~85%;
D、在开花期至灌浆期,土壤含水量维持田间持水量的60~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187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