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垂直布里奇曼生长炉及炉内温度场优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18783.6 | 申请日: | 2007-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05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发明(设计)人: | 介万奇;徐亚东;王涛;刘伟华;杨戈;张继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30B11/00 | 分类号: | C30B11/00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黄毅新 |
地址: | 710072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垂直 布里奇曼 生长 温度场 优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垂直布里奇曼生长炉,还涉及这种垂直布里奇曼生长炉炉内温度场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参照图1,文献1“《晶体生长科学与技术》(上册),张可从等编写,1997:506-520”公开了一种垂直布里奇曼生长炉,其主要结构为:不锈钢外壳7中是两段大小相同的陶瓷衬管5,陶瓷衬管5外周缠绕有电热丝4,电热丝4外接相应的温度控制系统。在陶瓷衬管5与不锈钢外壳7中填充有耐火材料,两段陶瓷衬管5之间用陶瓷散热片6隔开,形成上炉腔2和下炉腔3,上炉腔上是炉膛盖1。晶体生长过程中上炉腔2为高温区,下炉腔3为低温区,但随着对大体积晶体的需求,晶锭的尺寸在不断增大,这就要求生长炉的炉膛内径不断增大,炉膛内径的增大使得轴向的温度分布趋于平缓,熔点附近的轴向温度梯度降低,为获得较大轴向温度梯度,往往增大高温区与低温区间的温差,生长速率降低,同时影响晶体结晶质量。从图3B曲线可以看出,高温区和低温区没有形成晶体生长所需的平缓区域,轴向温度梯度较小。
文献2“ 发光学报,2005,Vol.26(6):807-812”公开了一种采用传统垂直布里奇曼生长炉生长Cd1-xZnxTe晶体的方法时,该方法在生长Cd1-xZnxTe晶体时,其固/液界面处温度梯度为3-10℃/cm,石英坩埚仅以0.2-1mm/h的速度下降生长晶体。
文献“IEEE Nuclear Science,2002,Vol.49(5):2535-2540”公开了美国II-VI公司引入电动力学梯度技术的多区域加热垂直布里奇曼生长炉,晶体生长时实现了较长的平直高温区和低温区,但梯度区较宽,超过200mm,使得最大梯度区不在熔点附近,且低温区与高温区温度差超过200℃,生长中引入了较大的热应力,晶体中容易产生大量的孪晶及层错。
发明内容
①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垂直布里奇曼生长炉在生长晶体时,高温区和低温区难以控制以及轴向温度梯度小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垂直布里奇曼生长炉,采用五段式模块化设计,同时配以高温合金衬管、散热片、陶瓷衬套,可以解决因轴向温度梯度小产生的组分过冷现象,以及由于热应力较大产生的缺陷,可以在获得较大生长速率的同时降低晶体中的热应力,提高晶体的结晶质量。
本发明还提供这种垂直布里奇曼生长炉炉内温度场优化方法。
②技术方案:一种垂直布里奇曼生长炉,包括炉膛盖、电热丝、衬管、散热片、外壳,其特点是:还包括I型加热模块、II型加热模块、隔热板、衬套和耐火陶瓷棉,外壳中从下到上依次是隔热板、两组I型加热模块、散热片、一组II型加热模块、两组I型加热模块和炉膛盖,隔热板中心孔是耐火陶瓷棉,五段加热模块中心位置是两段衬管,下段衬管的下端与隔热板平齐,上段衬管的上端与平齐,两段衬管用散热片隔开,衬管对接处外有衬套,散热片的中心孔与衬管内径等大,每组加热模块的中心孔周围分布有各自独立温度控制系统的电热丝,在垂直于每组模块的外壁中部径向放置一根的Pt/PtRh10热电偶,热电偶的测温触点靠近衬管5的外壁,形成炉膛梯度温控区I、II、III、IV、V。
一种上述垂直布里奇曼生长炉炉内温度场优化方法,其特点是包括以下步骤:在晶体生长时下,炉内温度如下设置,炉膛温控区II温度设置为高温区温度790~1150℃,炉膛温控区I温度较炉膛温控区II高出5~10℃,炉膛温控区III温度较炉膛温控区II高出0~5℃,炉膛温控区V温度设置为低温区温度650~1030℃,炉膛温控区IV温度较炉膛温控区V低20~30℃,从而在炉膛温控区I与炉膛温控区III间产生180~200mm的高温均匀区,炉膛温控区III与炉膛温控区IV间产生150~170mm的温度梯度区,炉膛温控区IV与炉膛温控区V间产生180~200mm的低温均匀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187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