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不含氟里昂的气雾剂安全、高效复合抛射体系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20434.8 | 申请日: | 2007-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0351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0 |
发明(设计)人: | 周来生;钟伟;陶国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阳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3/30 | 分类号: | C09K3/30 |
代理公司: | 江阴市同盛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唐纫兰 |
地址: | 214431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氟里昂 气雾剂 安全 高效 复合 抛射 体系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雾剂产品组分中的复合抛射体系。属气雾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气雾剂作为一类重要的工业产品目前已广泛地服务于个人、家庭、工业、农业、医药业、建筑业、畜牧业、消防、安全等众多领域。气雾剂由有效成分和复合抛射体系组成。复合抛射体系是其除有效成分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抛射剂和潜溶剂、分散剂或增容剂组成。要求有一定的抛射压力以保证雾化效果,喷出后能迅速气化无残留以免影响有效成分的使用效果。以前不同的气雾剂产品常使用氟氯烷烃类(氟里昂)或碳氢化合物、压缩气体等作为抛射剂与乙醇、挥发性硅油、甲缩醛、丙酮或异丙醇等作为潜溶剂的复合体系来生产。这些产品起抛射剂作用的原料中氟里昂因其具有无毒性、无过敏反应和刺激性;不易爆、无色、无臭、无味,不与药物等发生化学反应,不影响药物的稳定性,以前在此行业的许多气雾剂产品中应用较广泛,但因其会破坏臭氧层,根据签署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即将全部淘汰。碳氢化合物作为易燃易爆原料如与同样比较危险的丙酮等潜溶剂混合后其产品就具有相当的危险性。而压缩气体由于其压力大,泄漏率高且泄压速度太快,极短时间即喷完,对产品使用也具有相当的局限性。而作为潜溶剂的乙醇、挥发性硅油、甲缩醛、丙酮或异丙醇等由于沸点较高,从气雾罐内喷出后挥发时间较长,延长了操作时间和效率。因此,现有技术中迫切需要一种不含氟里昂的气雾剂安全、高效复合抛射体系来替代原有复合抛射体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应用范围广、不含氟里昂、安全性好、挥发速度快的气雾剂安全、高效的复合抛射体系。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不含氟里昂的气雾剂安全、高效复合抛射体系,它基本上由抛射剂和潜溶剂、分散剂或增容剂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抛射剂为1,1,1,2-四氟乙烷或1,1,1,2,3,3,3-七氟丙烷,该类抛射剂沸点较低,在抛射体系中利用其压力产生推进动力的作用,
所述潜溶剂、分散剂或增容剂为1,1,1,3,3-五氟丁烷、1,1,2,3,3-五氟丙烷、环戊烷或异戊烷,分散剂、增容剂是指用于增加气雾剂系统中固体有效成分的分散性和降低固体有效成分的浓度的溶剂,潜溶剂是指用于增进气雾剂系统中其它组分相互间溶解性的溶剂,该类分散剂、增容剂或潜溶剂有较适宜的沸点,一般为10℃到50℃,从气雾罐内喷出雾化后能迅速气化无残留。
上述抛射剂和潜溶剂、分散剂或增容剂的重量配比为:
抛射剂2~8份,潜溶剂、分散剂或增容剂1~7份。
本发明具有良好的效果:
1、用本发明配制的气雾剂不含氟里昂抛射剂,有利于环境保护。
2、本复合体系各组分之间具有良好的互溶性,均为良好的溶剂,对许多有效成分均能溶解或形成良好的分散体系。
3、由于作为抛射剂的1,1,1,2-四氟乙烷或1,1,1,2,3,3,3-七氟丙烷具有较强的致冷效果,故该体系具有非可燃的特点,安全性好。
4、由于作为潜溶剂、分散剂或增容剂的1,1,1,3,3-五氟丁烷、1,1,2,3,3-五氟丙烷、环戊烷或异戊烷均为沸点适宜的液体,可在常温下混合配料及灌装操作,使用时经雾化喷出后分布于物体表面时能迅速挥发,加快了有效成分的起作用时间,提高使用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抛射剂采用1,1,1,2-四氟乙烷,分散剂或增容剂选择为1,1,1,3,3-五氟丁烷来替代1,1,1,-三氯-1-氟甲烷(氟里昂F11),配比是1,1,1,2-四氟乙烷2kg,1,1,1,3,3-五氟丁烷7kg。
1,1,1,3,3-五氟丁烷因其具有适宜的沸点(40.2℃),室温下是液体,常规的配料、搅拌、分装等生产操作极易控制,主要理化性能与原气雾剂中常用的1,1,1,-三氯-1-氟甲烷(氟里昂F11)较接近(见表一),材料兼容性较广泛(见表二),可以替代1,1,1,-三氯-1-氟甲烷(F11)在气雾剂中的应用,生产过程中无需设备改造及大的工艺条件改变。
表一:1,1,1,3,3-五氟丁烷和氟里昂F11物化数据对照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阳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阳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04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计算机键盘形象码汉字编码输入法
- 下一篇:逆境鉴定筛选抗性作物的育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