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心室复极高频波体表检测方法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21989.4 | 申请日: | 2007-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49235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0 |
发明(设计)人: | 杨圣;陈训;陈迪虎;张宾;李晓峰;程律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452 | 分类号: | A61B5/0452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26***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心室 极高 体表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心室复极高频波的体表无创检测方法,以及实现这种方法的装置。
背景技术
猝死(Sudden Death,简称SD)是指突然、快速、意料不到的自然死亡,人类死亡中SD占15%~32%。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600万人因SD而丧生,美国每年有35万人SD,平均每分钟0.7人。我国每年有180万人死于SD,平均每分钟有3.4人。SD又分为心脏猝死(60%~75%)和非心脏猝死(25%~40%)两大类。心脏猝死(Sudden CardiacDeath,简称SCD)是指心脏原因意外地引起猝然死亡。SCD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威胁生命的重要因素,据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简称AHA)不完全统计,美国每年有22.5万的成人因SCD而导致死亡。我国每年经临床证实的SCD发生率在0.36‰~1.28‰之间,实际发生率可能略高一些。SCD的发生与年龄、有无心脏病史、职业特点和性别等因素有关。
SCD是难以预料的悲剧性事故,特别是一些貌似健康的青壮年SCD,事发前没有任何危及生命的征兆,约有60%~70%死于医院之外。院外SCD约80%发生于家里,15%发生于公共场所。约40%的SCD没有他人在场。从急救技术的发展现状看,心脏停搏每超过1分钟,电除颤抢救成功率降低7%~10%,如超过10分钟,抢救成功率就微乎其微了。因此,避免SCD主要靠预测、预防。2001年《欧洲心脏杂志》发表了一篇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简称ESC)关于SCD的专题报告,对引发SCD的多种危险因素和已有的预测、预防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并提出了一系列很好的预测、预防建议。2002年《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组织力量,借鉴欧洲心脏病学会的SCD专题报告,结合我国现状,编写了我国SCD防治建议。200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Cardiology,简称ACC)又与ESC共同发表了一份关于SCD的专家调查报告,就SCD风险分级、预防提出很多新的建议,并指出青壮年猝死预测仍是尚未解决的难题。
近十多年来,随着一系列新预测技术的不断引入,如生化检测、基因检测、心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电生理检测(包括程序电刺激、希氏束)、心电图(包括动态心电图Holter和平板运动试验)、信号平均心电图/心室晚电位、QT变量和T波微伏级振幅交替等,使SCD的预测、预防有了较快进展。对SCD预测方法,目前仍然存在很多争议,但大多数学者的看法如下:器质性心脏病伴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可增加SCD的危险;基因分析可对遗传性SCD进行预测;冠脉造影多支或主干极度狭窄,对SCD具有较大预测价值;超声心动图证实的室壁极度肥厚、左室射血分数(LVEF)极度异常为SCD高危人群;有创电生理检测(EPS)对心律失常事件具有较高预测价值,但随着溶栓治疗的推广,其价值有所下降;多项研究报道,心率快是SCD独立的危险因素;心率变异性(HRV)降低可作为普通人群SCD的一项预测指标;QRS延长是SCD的独立预测因子;ST段压低、抬高或“墓碑性”改变伴随T波高耸或倒置对SCD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室早、室速(VT)和室颤(VF)与SCD密切相关;平均信号心电图(SAECG)/心室晚电位是SCD的独立预报因素,但正常人中有1%~5%假阳性;心电图QT间期是一次心动周期中心室的除极与复极时间的总和,为反映心肌复极状态的指标。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长/短QT综合征患者发生SCD的危险性很高,因此在人群研究中用QT间期和QT离散度作为危险性的判断指标,但QT离散度对SCD的预测价值尚有争论;虽然对于T波微伏级振幅交替提示室性心律失常倾向的机理还有争议,但在独立预测室性心律失常方面的确显示了其显著的意义。美国2000年正式批准T波微伏级振幅交替检测系统可作为一种无创伤性心脏诊断工具用于发现SCD高危患者。尽管对SCD的预测、预防取得了上述成就,但它仍是一个国际性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19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钢渣粉活性粉末混凝土
- 下一篇:一种强化台球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