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净化有机废气的生物滴滤系统及其快速制备菌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23272.3 | 申请日: | 2007-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7472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发明(设计)人: | 王丽萍;华素兰;周敏;何士龙;朱玉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85 | 分类号: | B01D53/85;B01D53/4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雪兰 |
地址: | 221116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净化 有机 废气 生物 系统 及其 快速 制备 方法 | ||
1、净化有机废气的生物滴滤系统,其特征在于:它由装有填料(2)的生物滴滤反应器(6)、桶座(5)、液体循环装置、废气输入装置及净化气体循环装置构成,其中:生物滴滤反应器(6)固定在桶座(5)上,生物滴滤反应器(6)与桶座(5)之间设有栅板(4),桶座(5)中部通过气体入口(15)与废气输入装置相连,底部通过连接管(14)与液体循环装置相连,生物滴滤反应器(6)的顶盖上设有与液体循环装置相连的喷淋头(1),并设有气体出口(24),气体出口(24)与净化气体循环装置相连,废气输入装置上设有配气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有机废气的生物滴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物滴滤反应器(6)可以分段叠加组合,各段之间连接处均设有栅板(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有机废气的生物滴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体循环装置包括滴滤液储槽(13),滴滤液储槽(13)上设有液位计(12),滴滤液储槽(13)内设有滴滤液循环管(9),滴滤液循环管(9)上连有循环泵(11)和流量计(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有机废气的生物滴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废气输入装置包括与气体入口(15)相连的通气管,通气管管口处设有采样口(16),通气管路上设有进气控制阀、与配气器(19)相连的进气口、与气体循环管(20)相连的入口和气泵(17),气泵(17)进气口处设有流量计(1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有机废气的生物滴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净化气体循环装置包括排气管(23),排气管(23)上设有排气控制阀(22),排气控制阀(22)内侧设有气体循环管(20),气体循环管(20)上设有旁通阀(21),气体循环管(20)与废气输入装置的通气管相连。
6、净化有机废气的生物滴滤系统快速菌膜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A.专性降解菌液相驯化:
a.选择焦化或石化废水活性污泥作为菌源;
b.将活性污泥置于容器中进行曝气,添加氮、磷营养液,同时添加事先配制好的作为碳源的甲苯乳化液,碳氮磷的质量比BOD5∶C∶P为50∶1∶0.4;
c.之后每天依次成倍添加甲苯乳化液,使其浓度在50~1600mg/L之间递增,对菌种进行液相驯化;
d.驯化4~5天后,依次递增添加苯、二甲苯继续驯化一周,苯、二甲苯的浓度控制从100mg/L开始,在1000~2000mg/L之间递增,即获得甲苯、苯、二甲苯混合物专性降解菌;
B.气液相同步驯化挂膜:
a.将获得的专性降解菌置入滴滤液槽(13)内,添加营养液配制成混合液;
b.启动循环泵(11),将混合液打到反应器(6)的顶部,通过喷淋头(1)将混合液均匀向下滴滤到填料(2)上,滴滤液在填料层中自上而下流动,最后由底部排液管流入滴滤液槽(13),再由循环泵(11)打到顶部进行循环;
c.启动配气器(19),将配制的有机废气打入桶座(5),废气自下而上穿过填料层(2),从生物滴滤反应器(6)顶部的排气管(23)和气体循环管(20)回到废气入口(15),检测取样口(16)的废气样品,保持有机废气总浓度在1000mg/m3以上,甲苯浓度在100~500mg/m3之间;
d.废气温度控制在15~40℃;
e.头两天内向滴滤液中添加甲苯乳化液,其后每天视填料(4)表面菌膜生长情况补充适量营养液,营养液pH值控制在6~8之间;
f.六至九天后,菌膜制备完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净化有机废气的生物滴滤系统快速菌膜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营养液由硝酸钠3500mg/L,磷酸氢二钾1000mg/L,磷酸二氢钾2000mg/L,硫酸镁900mg/L,硫酸锌10mg/L与水配制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净化有机废气的生物滴滤系统快速菌膜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滴滤液的滴滤密度为4000~7000L/m3.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327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人分析实验室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半导体存储器和刷新周期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