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产聚酯用催化剂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23861.1 | 申请日: | 200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2826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24 |
发明(设计)人: | 祈华;邹美华;本田圭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3/85 | 分类号: | C08G63/85;C08G63/87 |
代理公司: | 南通市永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葛雷 |
地址: | 226009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产 聚酯 催化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产聚酯的催化剂。
背景技术:
聚酯,特别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和聚对苯 二甲酸丁二酯,由于其机械、物理、化学性能优异,如机械强度好、耐 热、耐化学试剂、透明性好等特点,现已广泛应用于多个方面,如纺制 短纤、长丝、用作包装材料、电绝缘材料、薄面和其他模塑产品等。
作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制备方法,在聚合催化剂存在、减压下, 使该反应产物发生缩聚反应获得预定的聚合度的方法。聚对苯二甲酸丙 二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也根据上述同样的方法制备。
众所周知的是:聚合反应的反应速率和产物聚酯的品质受聚合反应 步骤中的催化剂的类型的影响很大。作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聚合催 化剂,锑化合物被广泛采用,因为它们对聚合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质,并 具所得聚酯具有良好的色调。一般来说,聚酯薄膜在制膜时是将聚合一 次的聚合物再次熔融来进行制膜的。然而当用锑化合物作催化剂时,在 缩聚过程中锑被沉淀出来,在将聚合物再次熔融进行时产生滞留时间, 形成粘附并且累积,造成滤网堵塞而诱发滤压上升或薄膜制品缺陷,从 而成为问题。而且,当将锑化合物用作聚合催化剂时,在较长的时间内 所得聚酯连续实施熔纺时,所得聚酯具有缺陷,外来杂质粘附并且累积 在熔纺管口,并引起挤出通过管口的聚合物熔体发生弯曲,在熔纺和拉 伸过程中,弯曲现象导致绒毛的形成和熔纺丝的破损,污染环境。
作为非锑化合物的聚合物催化剂,建议采用钛化合物,当采用了钛 化合物时,可以解决管口外来杂质的累积问题。然而,这种催化剂产生 一个新的缺陷:所得聚酯自身色调变黄并具有较差的热熔稳定性。为了 改善色调和耐热稳定性,一般都会加入磷酸酯类化合物。
但是磷化合物的问题点在于,不同价位和不同种类的磷化合物的热 稳定性效果是不同的,在磷化合物的制备过程中残留的不同类型的磷化 合物和其它含有物都会对热稳定性有不同的影响,保存时间的延长,化 合物可能发生水解,带来影响,因此对磷化合物的含有物进行规定,使 其在规定的范围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产的聚酯色调好,耐热性好的生产聚酯 用催化剂。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生产聚酯用催化剂,所用的催化剂包括钛化合物、镁化合物、 三价磷化合物溶液,其特征是:三价磷化合物溶液中还含有0.2%~5%重 量的苯酚、0%~30%重量的五价磷化合物。
含有物苯酚的位阻酚有抗氧化作用,少量的含有起到一种复合催化 剂的作用,加强它的抗氧化性,但是苯酚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改变了它 的复合效果,反而影响抗氧化性。磷化合物中三价的磷化合物发生分解, 从而形成五价的磷化合物,改变了三价磷化合物的抗氧化性。
三价磷化合物是以下通式的亚磷酸酯类:
其中R1、R2、R3、R4是碳为4~25的烷基、环烷基、芳基烷基或烷 基芳基。例R1、R2、R3、R4可为3-甲基-5-乙基辛烷、2,5-二甲基-3, 4-二乙基己烷、月桂基、硬酯基、2,3,7-三甲基-5-乙基辛烷、2,4- 二丁基苯基、辛基苯基、苯基壬基、苯基双酚A、苯基异癸基等。
五价磷化合物为以下结构式的化合物:
和/或
其中R是碳为4~25的烷基、环烷基、芳基烷基或烷基芳基。
所述钛化合物是一种金属化合物,钛与配体形成螯合型结构,其配 体为1~30的酮基、醛基、羧基或酯基。例配体可为丁二酸、己二酸、 邻苯二羧酸、对苯二甲酸、乙酸乙烯酯、甲酸甲酯、丙二酸二甲酯、乙 酸戊酯、苯乙酮、2-苯基丙醛、邻羟基苯甲醛、2-丁烯醛、3-苯基丙烯 醛等。
镁化合物是有机酸镁或无机酸镁。有机酸镁是草酸镁、丙酸镁、丙 烯酸镁、醋酸镁或硬脂酸镁;无机酸镁是氢氧化镁、硫酸镁或氯化镁。
各组分的用量分别为:催化剂中镁和磷的摩尔比为0.1<Mg/P<17, 相对于聚酯重量的钛元素添加量为3ppm<Ti<8ppm,钛、镁之和与磷的摩 尔比为0.3<(Ti+Mg)/P<18。
本发明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用此催化剂生产制得的聚合物色泽, 耐热性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38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