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密性实验方法和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27181.7 | 申请日: | 200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618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林庆元;郑孟昌;黄信翔;李建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庆元 |
主分类号: | G01M3/26 | 分类号: | G01M3/2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延喜;王基才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市中山***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密性 实验 方法 设备 | ||
1. 一种气密性实验方法,其包括:
提供一建筑物开口结构,建筑物开口结构架设于一建筑结构之上;
提供一围封结构,围封结构和建筑物开口结构相对应,且和建筑物开口结构共同构成一腔体;
提供一压力供应单元,压力供应单元和腔体连通;
通过压力供应单元对腔体提供一压力差;以及
测量压力供应单元与腔体间的测量气通量,判断建筑物开口结构的气密性。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性实验方法进一步包括将所述测量气通量减去所述围封结构的一基础泄漏量,以取得一实际通气量。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测量测量气通量时,所述压力差约为5~30帕(Pa)。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物开口结构包括一门板和一门框,门板枢接于门框之上,所述围封结构架设于门框之中,所述围封结构与门板、门框共同构成所述腔体。
5. 一种气密性实验方法,其包括:
提供一建筑物开口结构,建筑物开口结构架设于一建筑结构之上;
提供一围封结构,围封结构和建筑物开口结构对应,且和建筑物开口结构、建筑结构共同构成一腔体;
提供一压力供应单元,压力供应单元和腔体连通;
通过压力供应单元对腔体提供一压力差;以及
测量压力供应单元与腔体间的测量气通量,判断建筑物开口结构的气密性。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密性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物开口结构包括一门板和一门框,门板枢接于门框之上,所述围封结构架设于所述建筑结构之上,并与所述建筑结构、门板和门框共同构成所述腔体。
7. 一种气密性实验设备,其包括:
一围封结构,包括:
一框架;
一铺设于框架之上的软质材料,其包括一第一开口和一第二开口;以及
一设于框架边缘的密封材料;
一压力供应单元,包括一风扇和一流道,流道连通风扇和第一开口;
一流量计,设于流道之中,以监测取得流道中的测量气通量;以及
一和第二开口连接的压力计。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密性实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一第一段部、一第二段部、一第三段部和一第四段部,第一段部和第二段部可相对第三段部和第四段部于一第一方向上移动,第一段部和第四段部可相对第二段部和第三段部于一第二方向上移动,借此调整框架的长度和宽度。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密性实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进一步包括一连杆机构,连杆机构设于所述第一段部、第二段部、第三段部和第四段部之上,通过连杆机构,所述第一段部和第二段部可相对所述第三段部和第四段部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密性实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部和所述第二段部以相对滑动的方式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三段部和所述第四段部以相对滑动的方式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庆元,未经林庆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718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