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银竹炭分散液及其制备纳米银竹炭纤维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27672.1 | 申请日: | 2007-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0632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秦如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仲毅;秦如新 |
主分类号: | D01F2/10 | 分类号: | D01F2/1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523000广东省东莞市松***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银竹炭 分散 及其 制备 纤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纳米银竹炭分散液及其制备纳米银竹炭纤维的方法。
背景技术:
纳米技术是二十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门新兴技术。由于构成纳米材料的微粒具有特殊的表面效应和小尺寸效应,因此能够产生与常规材料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良好的导电和静电屏蔽效应,能够抗紫外线、吸收可见光和红外线、抗老化,具有很强的抗菌除臭功能和吸附能力等特点。近年来,纳米技术发展迅速,席卷了整个科学技术领域,它在纺织品后整理方面、印染方面都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和发展前途,并且纳米纺织品技术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
纳米银系纤维及纳米银竹炭纤维的研究和开发,与其它纳米纤维相比,银系抗菌纤维具有以下优点:
(1)广谱抗菌性
实验表明,银离子及纳米银抗菌纤维有很好的广谱抗菌性。纤维中纳米银与细菌体内的酶蛋白结合后使其失去活性,从而抑制了细菌的再繁殖。经国家有关部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6小时检测,抗菌率分别达到99.9%。按国家洗涤标准洗涤100次试验,抗菌率仍可达99.9%。经过对皮肤进行的毒理试验结果,证明对人体无毒无刺激、安全无害,各项物理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2)安全性高
尽管银在微量浓度下即有抗菌性,但对于人等大型动物来说是毒性非常低的金属。有史以来,银就被用作食器和装饰品,至今都未发现安全性方面的问题。由于无机抗菌剂多数是将银、铜、锌等载附在多元氧化物或氧化物无机载体上,本质上是安全的。
(3)抗菌持续时间长
无机系抗菌剂大部分不溶或难溶于水,而且不挥发,当混入树脂、纤维、陶瓷釉等中时,牢固地结合于机体中,从而保证了抗菌效果的持久和耐久。
竹炭纤维的特点:
(1)超强的吸附力:竹炭吸附能力是木炭的5倍以上,对甲醛、苯、甲苯、氨等有害物质和粉尘能发挥吸收、分解异味和消臭的作用。例如:普通粘胶纤维的氨去除率只有17.4%,而竹炭粘胶纤维的氨去除率达到54%。
(2)发射远红外线,蓄热保暖:远红外线发射率高达0.87,能蓄热保暖,温升速度比普通棉织物快。
(3)调湿,达到除湿与干燥的功效:高平衡回潮率和保水率,赋予了竹炭纤维调湿的本领。
(4)负离子发射浓度高:通常都市公园的负离子浓度为1000-2000个/cm3,郊外田野的负离子浓度为5000-50000个/cm3,竹炭纤维发射负离子的浓度为6800个/cm3,相当于郊外田野的负离子浓度,因此有益于身体健康。
目前国内抗菌织物一般采用三种方式生产:一是采用后整理技术,当前市场销售的抗菌制品90%是采用后整理技术加工而成。后整理技术是将纤维、纱线、织物或成衣置入含有抗菌物质的溶液中浸泡以达到抗菌效果,由于服装经常需要洗涤,将会把抗菌物质从其纤维表面洗掉,所以用这种方法生产的抗菌纤维的抗菌效果不能持久,耐洗性差、抗菌效果较低;二是采用有机物抗菌剂添加的方法,添加有机物抗菌剂的缺点是不耐高温,一般为溶出型,抗菌难以持久;三是采用无机物添加的方法,即载有铜、锌、银离子复合其它阳离子方式,还有采用陶瓷粉、活性炭与稀土激活等技术手段,采用银锌铜复合纺丝的缺点是纤维容易变色、无机物添加量比较大、降低了纤维的可纺性和可染性、降低了纤维的强度,抗菌效果也不够理想,采用稀土添加易造成辐射伤害,缺少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纳米银竹炭分散液及其制备纳米银竹炭纤维的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用粘胶纤维浆粕经熟成及二道过滤后与纳米银竹炭分散液共同压送到纺丝机进行纺丝,制成纳米银竹炭纤维。
其中,纳米银竹炭分散液的压送量为纳米银竹炭的实际含量占该纳米银竹炭纤维的3%~10%。
纳米银竹炭分散液,其包括以下物质:(按百公斤计)
纳米银 3~8%
竹炭粉 25~35%
平平加 1~3%
EL-40 2.5~4%
OP-10 0.5~1.5%
三乙醇胺 2.5~4.5%
乙二醇 6~13%
去离子水 余量。
将上述物料按配方量配制混匀后,经全封闭精密卧式镐珠研磨机研磨至竹炭粉粒径不大于0.5μm出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仲毅;秦如新,未经孙仲毅;秦如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76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