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动污染水体处理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28287.9 | 申请日: | 2007-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4240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发明(设计)人: | 郑永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永旭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1/52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旻辉 |
地址: | 510635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动 污染 水体 处理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流动污染水体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及生态环境的恶化,现在的水资源污染严重,已成为我国水资源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而水体富营养化则是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国主要湖泊处于因氮、磷等成分(主要以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有机氮、正磷酸盐、有机磷等形态存在)污染而导致富营养化的占统计湖泊的56%,为减小水资源的污染,现兴建了大量的污水处理厂,人们认为,污水处理厂可以解决水体污染,但是实践表明,经过常规二级处理的低污染水体,排入江河、湖泊后又会变黑变臭,其原因是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虽然达到了排放的二级标准,但其磷、氮的含量仍然很高,是地表水IV类水质的10-20倍,这些污染物质,在阳光的作用下,会使藻类繁殖而很快就变得富营养化,加入化学物质或用超声波来杀死藻类之后,会造成二次污染或使藻类产生抗药性,更重要的是,藻类杀死之后,其中的磷、氮等成分又重新回到水体中,过1至3天又会再次出现藻类爆发;有的污水处理过程中,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来抑制藻类的生长,但藻类爆发时阻挡阳光,使水生植物难以生长;在欧美等国家,盛行生物控制法,即控制浮游动物、食浮游动物的鱼类及贝类的数量来控制藻类的生长,但其见效慢,而且成本高,而且动物的排泄物又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动物的死体会在水体中进行分解,消耗氧或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硫化氢臭气,使水质不断恶化;由此可见,已有的污水处理厂的成本高,而且不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IV类标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处理效果更好的流动污染水体处理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流动污染水体处理方法,该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
a、根据待处理水体的水量,确定开启的污水处理池的数量;
b、水体进入污水处理池,在污水处理池中创造有利的环境,使微型藻类在污水处理池内大量繁殖,吸收污水处理池内水体的污染物质,净化水质;
c、污水处理池内的水体流动,使水体中的微型藻类富集;
d、转移并清除富集的微型藻类。
本发明所述方法中,根据待处理水体的水量,确定开启的污水处理池的数量,在待处理水体的水量较小时,开启一个污水处理池即可满足要求,当水体水量较大时,可增加所开启的污水处理池的数量,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多个污水处理池并联设置,可以满足不同水量的需要;当水体进入污水处理池后,在污水处理池中创造有利的环境(如满足合适的光照、温度等),再通过投放或自然繁殖的方法使微型藻类在污水处理池中繁殖,将水体中的磷、氮、金属离子等污染物质吸收,在水泵的作用下,水体在污水处理池中流动而使微型藻类在微藻富集区富集而形成团或块,再将富集的微型藻类转移,使污水处理池中的水体净化,采用微型藻类进行净化,其繁殖能力强,易于吸收水体中的磷、氮、金属离子等污染物质,净化效果理想;本发明对水质稳定、水流量变化大的水体的净化效果比较理想,尤其适用于经过污水处理厂初步净化处理的水体以及各种污染程度的自然流动水体(如江河、湖泊、水库、河涌),污染的水体经处理之后可以达到GB3838-2002标准的IV、III类水平,这样,可直接用作自来水的水源。
在所述b步骤中,为使微型藻类富集的效果更好,可在所述污水处理池中加入絮凝剂,使水体中的悬浮物及微型藻类凝结成块,由于气浮作用,所述絮凝的微型藻类、悬浮物上浮,并通过水体流动而富集。
所述微型藻类采用适应在本地自然水体中快速疯长的、对磷、氮、金属离子的吸收能力强的本地优势种,如蓝藻、绿藻。
根据微型藻类的生长周期确定水体在各污水处理池中的处理周期,即根据不同微型藻类的爆发周期,加上微型藻类的富集时间,即为水体在污水处理池中的处理周期。
一种流动污染水体处理装置,包括并联设置的至少两个污水处理池,在每个污水处理池中均有微型藻类。至少两个污水处理池并联设置,若待处理水体的水量较小,开启一个污水处理池即可满足要求,若待处理的水体的水量过大,则增加开启的污水处理池的数量,使水体分别进入两个、三个或更多的污水处理池进行处理,以满足不同水量时的需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永旭,未经郑永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82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