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相互之间可协同工作的RFID阅读器及其协同工作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28582.4 | 申请日: | 2007-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6763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发明(设计)人: | 冯波;何明松;袁广南;黄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7/00 | 分类号: | G06K7/00;H04L2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808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相互之间 协同 工作 rfid 阅读器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阅读器技术领域,特指一种RFID阅读器之间协同工作的方法。
背景技术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式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自动识别目的的技术。由于该技术具有非可视传输、传输速度快、穿透性较强、较强的抗恶劣环境能力以及可重复使用等优点而倍受众多的行业与专业人士关注。纵观国内外RFID系统,其基本构成为射频识别标签、射频识别阅读器与应用层软件;其中射频识别阅读器的功能在于接收应用层的命令信息,启动其中的射频模块以控制天线工作,完成与射频标签的通信,同时将识别到的标签信息由接口控制模块传输到应用层供用户分析与处理。
前述现有的RFID阅读器只有单一的接口控制模块,阅读器与阅读器之间完全独立;这就很难实现射频网络中的阅读器间灵活互联、协同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实现RFID阅读器之间协同工作 的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在阅读器内有一协同工作模块,并定义阅读器的通信协议;并且,阅读器的接口控制模块包括网络接口;通过所述网络接口实现阅读器与应用层间的数据传输及阅读器之间的组网;协同工作模块根据通信协议控制阅读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互控操作;协同工作模块控制阅读器协同工作的具体方法是,首先,阅读器A向阅读器B发送请求消息,如果阅读器B接受请求,阅读器B将向阅读器A发送响应消息并做出消息处理,否则,阅读器A继续向阅读器B发请求消息,努力主动启动阅读器B进入协同工作状态,如果长期不能接收到阅读器B的协同反馈信息,则阅读器A给出相应处理信息;从而实现阅读器之间的协同工作。
所述的协同工作模块包括协同请求模块、协同应答模块和协同处理模块;协同请求模块用于阅读器A向阅读器B发送协同请求;而协同应答模块用于回应协同请求信号;协同处理模块包括接收到协同后的处理模块与发送协同未成功的处理模块。
本发明的RFID阅读器通过通讯接口提供多种硬件接口形式,如网络接口、CF接口、USB接口、Wiegand26接口及RS-232等;可实现与PDA(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掌上电脑)、智能手机、移动电脑及PC之间的信息传输;也可以通过网络接口将多个阅读器之间组成射频识别网络,在协同工作模块的作用下,实现阅读器与阅读器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阅读器结构框图;
附图2是本发明阅读器程序主要功能模块图;
附图3是本发明阅读器之间协同工作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示意图。
附图图号说明:
电源 11 接口控制模块 12
CPU 13 RF模块 14
天线 15 存储模块 16
启动阅读器模块 21 识别设置模块 22
读标签模块 23 协同请求模块 24
协同应答模块 25 协同处理模块 26
协同工作模块 27
保留位 50 消息类型 51
消息长度 52 消息内容 53
消息校验序列 54 消息结束标志 55
具体实施方式
见附图1,本发明的阅读器主要包括有电源11、接口控制模块12、CPU13、RF模块14(射频识别模块)、天线15及存储模块16;电源11给RF模块14、接口控制模块12、存储模块16及CPU 13供电;天线15与标签进行能量与信息的传递,并将标签信息及时地通过RF模块14传输到CPU 13进行分析处理及存储模块16进行存储;所述的接口控制模块12包括有网络接口;该网络接口使得该阅读器可方便地与应用层相连,并可与应用层或其它阅读器进行组网,以实现网络型射频识别与阅读器间的协同工作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85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数据集成系统的用户界面
- 下一篇:吸尘清洗两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