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数字中频的多载波数字接收机及多载波数字接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30002.5 | 申请日: | 200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826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发明(设计)人: | 胡应添;张远见;杨林军;张跃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16 | 分类号: | H04B1/16;H04L27/3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卫东 |
地址: | 510730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数字 中频 载波 接收机 接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字接收机系统,尤其涉及基于数字中频的多载波数字接收 机及多载波数字接收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基于数字中频技术的数字接收机系统(如图1所示)一般包含了 射频接收子系统、数字中频处理子系统、基带信号处理子系统和后台处理子 系统等。射频接收子系统实现信号从RF到IF的转换处理;数字中频处理子 系统实现模拟IF到数字基带I、Q的数据处理,基带数字信号处理子系统, 完成同步和解调处理,后台处理实现通信接口控制、接口电平的转换以及与 外界计算机的互连等。其中,射频放大和下变频子系统一般采用超外差或是 零中频的设计方式,超外差式系统的谐波和杂散抑制较难实现,而零中频式 系统容易出现DC(直流)偏移。目前的接收机系统,由于需要较多的模拟电 路,系统指标一致性不好,调试比较复杂,而且,无法校正由于I、Q信号相 位、幅度不平衡而导致的本振泄漏,也降低了接收机的接收性能。
目前,常见的接收机主要是单载波数字接收机系统,只能对单载波信号 进行接收处理。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移动通信用户数急剧增加,运营商不 得不对各种制式的移动通信系统进行扩容处理,以满足用户的通信需求,导 致运营成本增加。如今的通信系统扩容处理,都是采用多载波技术,这就要 求相应的移动通信产品也具有多载波处理能力。因此,数字接收机应该能实 现对多载波信号的处理,以符合今后的应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基于数字中频的多载波数 字接收机及多载波数字接收方法,本发明系统不仅能满足数字接收机对多载 波信号的接收处理,而且大大提高了接收机的接收动态范围,很好的抑制带 外杂散、消除本振泄漏有效减少接收机的频率偏移,有效提高接收机的接收 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数字中频的多载波数字 接收机,包括射频接收子系统、A/D转换器、数字基带信号处理子系统、自 动频率控制子系统,多载波数字下变频子系统,所述射频接收子系统的输出 端依次通过A/D转换器、多载波数字下变频子系统与数字基带信号处理子系 统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自动频率控制子系统的输入端与数字基带信号处理子 系统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自动频率控制子系统的输出端与射频接收子系统的 输入端连接。还包括时钟子系统、微芯片控制子系统,所述时钟子系统、微 芯片控制子系统的输出端分别与射频接收子系统、A/D转换器、多载波数字 下变频子系统与数字基带信号处理子系统的另一个输入端连接。
所述多载波数字下变频子系统,包括A/D采样和AGC控制模块、单通道 NCO产生模块、第一级正交调制处理模块、第一级抽取滤波器组、多通道NCO 产生模块、第二级复数调制处理模块、第二级抽取滤波器组、可变增益调节 模块、本振抑制模块、数据格式转换模块、数据接口控制模块、DDC系统总 控制模块;所述A/D采样和AGC控制模块输出端依次通过第一级正交调制处 理模块、第一级抽取滤波器组、第二级复数调制处理模块、第二级抽取滤波 器组、可变增益调节模块、本振抑制模块、数据格式转换模块与数据接口控 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单通道NCO产生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级正交调制 处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多通道NCO产生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二级复数调 制处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DDC系统总控制模块的输出端同时与单通道 NCO产生模块、多通道NCO产生模块、可变增益调节模块、本振抑制模块、 数据格式转换模块与数据接口控制模块的另一个输入端连接。
所述A/D采样和AGC控制模块包括AGC控制模块、A/D转换模块和控制 处理模块,所述AGC控制模块的输出端通过A/D转换模块与控制处理模块输 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处理模块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级正交调制处理模块输入 端和AGC控制模块的输入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00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