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药组合物用于制备防治妇科疾病的药物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31029.6 | 申请日: | 2007-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80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魏大华;胡燕;卢其福;刘振民;张俊;廖雪珍;王四元;刘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 | 分类号: | A61K36/906;A61K9/02;A61K9/08;A61K9/10;A61K9/16;A61K9/20;A61K9/48;A61P15/00;A61P15/14;A61K35/56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旻辉 |
地址: | 511490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药 组合 用于 制备 防治 妇科疾病 药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地是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用于制备防治妇科疾病的药物。
发明背景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EMT)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自从1860年Rokitansky首次发现内异症以来,历经145年。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可达10%~15%。EMT所引起的痛经、下腹痛、盆腔包块及性交痛等,严重地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是不育症的主要病因之一。长期以来,这种性质良性而行为却类似恶性的疾病一直让临床医生捉摸不透。长期以来,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缺乏突破性进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在发病机理方面,西医把内异症的发病机制概括为转移理论(metastatic theory)和转化理论(metaplastic theory)。转移理论包括植入性(implantation)和侵入性(invasion),植入性指经血逆流种植,即Sampson学说;侵入性系内膜细胞经血流及淋巴运送。转化理论是指体腔上皮(coelom-epithelium)或间皮(mesothelium)化生,通常在“原位”(in situ)。“在位内膜决定论”,修正和完善了Sampson的假说。
中医的病因病机方面的研究,其发病的主要机制在于正气不足,经产余血浊液,流注于胞脉胞络之中,泛滥于子宫之外,并随着肾的阴阳消长转化而发作。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异位的子宫内膜有周期性的出血,蓄积于局部而发生,此为“离经之血”,称蓄血或瘀血。瘀阻冲任、胞宫胞脉,经行不畅,“不通则痛”可发为痛经。瘀血阻滞冲任,新血不归经,或瘀伤脉络,亦可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漏下。瘀阻冲任、胞宫,胞脉受阻,两精不能接合成孕,发为不孕。瘀血积久遂成癥瘕。可见,瘀血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机。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乳癖”范畴,多由肝郁气滞,痰凝血瘀,冲任失调所致。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病是以乳腺腺泡、导管的上皮组织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是一种既非肿瘤又非炎症的乳腺病变。乳腺增生病主要是由于内分泌系统失调所致,其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而占乳房疾病的75%,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早在1978年全国肿瘤防治会议就非典型乳腺增生病列为乳腺癌的前期病变,故对乳腺增生病的治疗尤为重要。对此疾病的治疗,西医治疗可明显缓解症状,近期疗效好,但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复发率高,而手术治疗患者难以接受。为此,本发明是总结近年来中医药成效的基础上,针对其发病机理,发挥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提取物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作用,为防治乳腺增生病提供科学依据。
卵巢囊肿中医学属妇人“癥瘕”、“肠覃”等范畴。本病多因湿浊痰饮,瘀血阻滞胞脉,蓄积日久则搏结成块而成斯症,可见卵巢囊肿主要是瘀血所致的临床表现。本病是妇科常见良性肿瘤。随着囊肿逐渐增大,患者常可出现下腹胀痛、月经紊乱等症,病情严重者不但会影响妇女的生育功能和身心健康,还可能发生卵巢囊肿蒂扭转、破裂、继发感染等多种病变,危害较大。目前,西医学对卵巢囊肿的治疗手段有限。对于较大囊肿(直径5厘米以上)多选择手术治疗,这难免给患者带来手术创痛及较大经济负担,且术后仍多有复发。对于较小囊肿病变,则任由患者在病痛中消极等待而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寻找有效的保守治疗措施,开发方便快捷的口服药物,填补卵巢囊肿由较小病灶发展至可手术病灶之间这一段“窗口期”的治疗空白,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治疗成本,成为卵巢囊肿治疗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2、在现代临床治疗方面,主要是手术疗法、药物疗法和手术加药物疗法。面对EMT的易复性和病灶的散在性(腹膜、卵巢、阴道直肠、其它部位),手术疗法显得适应性较差,而西医的药物疗法,则主要是直接使用激素和免疫调节剂,其临床不足主要是无法避免副作用太大。
在传统中医中,没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和文献,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的痛经、症瘕、不孕、“月经不调”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不育者的生育率。天津韩冰、广州司徒仪、上海王大增、湖南尤昭玲、山东连方从不同角度,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从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不论哪种中医药治法,总离不开活血化瘀之根本大法,是中药治疗EMT的研究方向。目前常用的中药有内异消、桂苓胶囊、血竭散等,均嫌其现代作用机理不清楚,影响了临床应用范围。像本发明进行全身性多靶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药还未见文献报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10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管理手机在通信系统间移动时的信息的方法
- 下一篇:仿生学在建筑储能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