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D型弯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31031.3 | 申请日: | 2007-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008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发明(设计)人: | 莫道春;戴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46 | 分类号: | H01R13/64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郝传鑫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D型弯连接器。
背景技术
D型连接器是业界一个比较通用的连接器,目前的D型连接器插座按照插头方向与插座信号管脚方向的关系,可以分为弯母和直母两种类型。其中,弯母插座使用比较广泛,例如,用户线、中继线等都使用前面板出线,一般均会采用D型弯母连接器插座。
如图1至图3所示,为现有的一种D型弯母双边缘插座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该D型连接器包括:外壳本体1及设在外壳本体内部的多个导体端子2,其中,外壳本体1一侧形成有插接端10,插接端10里面分布有提供端子置入的插入孔。每个端子2可包括三部份:在插接端10内部的抵接部20、伸出外壳本体的针脚部22及连接所述抵接部20与针脚部22的连接部23。其中,由于该连接为D型弯母插座连接器,所以该连接部在外壳本体1内部有一个弯折。伸出外壳本体1的端子针脚部22用于与电路板(未示出)连接(焊接或插接),达成电性连接。在该外壳本体1的端子针脚部伸出的一侧(下称端子伸出端)12,该D型弯母连接器的端子2形成四排(如图中的A、B、C、D排)针脚,ABCD四排针脚长度是不一样的,从图3中可以看出,A排针脚最短,D排针脚最长。而在插接端10,所述多个导体端子2形成设置在两排插入孔中,即,按照端子2的针脚的序号(从图1中的连接器接口看进去,只看到两排针,其中上述的A排端子和B排端子交错排列成其中下面的一排,C排端子与D排端子交错排列成其中上面的一排),连接器插接端10的下排端子排列是ABABAB......(或BABABA......)以及上排端子排列为CDCDCD......(或者DCDCDC......),是一个长度交错的排列。为了描述方便,下面将A排端子称为A型端子,依次类推。
由于D型连接器最初出现时并非为高速信号传输而设计的,如果使用其来传输高速信号时,存在有如下的不足之处:
1、D型连接器的相邻端子2之间距离较大(如,标准D型连接器的距离为为1.27mm),相邻左右两个管脚针(A/B或者C/D)的差分阻抗计算值在200欧姆左右,超出了高速差分信号传输的要求(用于传输高速差分信号的端子的差分阻抗要求在100欧姆左右)。
2、采用D型连接器传输高速差分信号,在插接端,每一对信号针只能够相邻分布(如果隔一个针分布,阻抗更高,串扰更大),而目前D型连接器的相邻端子间(如A型端子与B型端子,或C型端子与D型端子)的长短不一样,导致信号从所述管脚针传输后,不再是严格的幅度相同而相位相反的信号,这样会增加高速差分信号的抖动,会出现电磁兼容方面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D型弯连接器,可以用于传输高速信号,并具有较好的传输性能。
一种D型弯连接器,包括:外壳本体,所述外壳本体一侧形成一插接端,所述插接端设有两排插接孔;多个差分信号端子对,设置在所述插接端的每一排插接孔中,并在外壳本体内延伸且伸出所述外壳本体的与所述插接端一侧相邻且垂直的一侧;所述每个差分信号端子对中的两个端子的长度相等。
本发明实施例的D型弯连接器,相邻两个用来传输差分信号的管脚针的长度一样,使差分信号端子间的差分阻抗降低到100欧姆左右,在传输高速差分信号时,可以避免出现抖动及电磁兼容方面的问题,具有较好的传输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D型弯母插座连接器的正面视图;
图2是现有的D型弯母插座连接器的侧面视图;
图3是现有的D型弯母插座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D型弯母连接器管脚针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相邻端子的连接部的间距优化示意图;
图6~图9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表示差分信号端子的设置的仰视局部示意图;
图10和图11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隔离端子的设置示意图;
图12和图13是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中,表示差分信号端子的设置的仰视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10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人工免疫系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诊断方法
- 下一篇:下行信道融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