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恒流源器件及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31759.6 | 申请日: | 200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295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吴纬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南科集成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06;H01L29/41;H01L21/336;H01L21/2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彦孚 |
地址: | 510663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恒流源 器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制造恒流源器件的方法,所述恒流源器件包括P型硅衬底(1),形成于所述硅衬底(1)正面的氧化层(6),位于所述氧化层(6)正面的漏极金属(2)、源极金属(3)、栅极金属(4),所述恒流源器件还包括植入到所述硅衬底(1)中的P+保护环(50)、N+漏区(52)、N+源区(53),位于所述N+源区(53)内的P+衬底区(51),连接所述N+漏区(52)与所述N+源区(53)之间的N-通道区(54),所述氧化层(6)上有若干个漏极通孔(82)、源极N+通孔(83)、源极P+衬底通孔(81),所述漏极金属(2)填充若干个所述漏极通孔(82)并与所述N+漏区(52)相连接,所述源极金属(3)分别填充若干个源极N+通孔(83)、源极P+衬底通孔(81)并分别与所述N+源区(53)、所述P+衬底区(51)相连接,所述源极金属(3)、所述栅极金属(4)通过连接金属(7)相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恒流源器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所述P型硅衬底(1)的上表面在氧化炉管内热氧化生长出氧化层保护膜,然后在光刻机上利用第一光刻版进行光刻,用含HF的腐蚀液对氧化层保护膜蚀刻;
(b)将二氟化硼或硼离子P型掺杂注入所述硅衬底(1)内,再予以高温驱入,形成所述P+保护环(50)、所述P+衬底区(51);
(c)在光刻机上利用第二光刻版进行光刻,再用干法蚀刻工艺对步骤
(b)后形成的氧化层进行蚀刻,然后用离子注入机将砷离子或砷离子和磷离子注入所述硅衬底(1),再予以高温驱入,形成N+重掺杂区,即形成所述N+漏区(52)、所述N+源区(53);
(d)在光刻机上利用第三光刻版进行光刻,用含HF的腐蚀液对步骤(b)后形成的所述N+漏区(52)和所述N+源区(53)之间的栅极阻挡区的氧化层进行蚀刻,再以高温干氧或湿氧形成栅极及源漏极氧化层,然后注入磷离子或注入磷离子及硼离子,再予以高温驱入,形成所述氧化层(6)及所述N-通道区(54);
(e)在光刻机上利用第四光刻版进行光刻,再用蚀刻工艺对所述氧化层(6)进行蚀刻,形成所述漏极通孔(82)、所述源极N+通孔(83)、所述源极P+衬底通孔(81);
(f)以溅射或蒸镀的方法沉积金属层,然后在光刻机上利用金属层光刻掩模版进行光刻,再用干法或湿法蚀刻工艺对金属层进行蚀刻,形成所述漏极金属(2)、所述源极金属(3)、所述栅极金属(4)及所述连接金属(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恒流源器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源器件还包括植入到所述硅衬底(1)中的N+保护环(55),所述N+保护环(55)位于所述P+保护环(50)的内侧,所述N+保护环(55)将所述N+漏区(52)包围或将所述N+漏区(52)与所述N+源区(53)包围,所述步骤(c)中在高温驱入后同时形成所述N+保护环(5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恒流源器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极金属(2)、所述源极金属(3)、所述栅极金属(4)为铝或铜或硅铝合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南科集成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南科集成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175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外墙保温装饰板银粉漆涂装工艺
- 下一篇:一种自清扫过滤器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