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波制备吸油烟材料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31795.2 | 申请日: | 200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5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李忠;李晶;黄一磊;夏启斌;奚红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220/16 | 分类号: | C08F220/16;C08F2/46;D21H19/82;B01D53/0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淑珍 |
地址: | 51064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波 制备 油烟 材料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波制备吸油烟材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饮食业油烟污染已经成为仅次于工业污染和交通污染后的第三大空气污染源。饮食业油烟污染扰民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环保投诉热点之一。因此,研究高效的油烟治理技术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目前烹调油烟的治理主要是静电沉积方法,但由于收集极上油烟冷后的粘度较高,常造成收集及清洗困难,使维护工作量增大,而用重力自流和清洗后的油污和废液又可能造成二次污染。静电沉积设备投资费用较高,这使其应用又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近年来新的吸油烟材料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的吸油材料如高吸油树脂一般的合成方法为水浴加热,路建美等用常规水浴法制备了高吸油性树脂,制得的树脂可以吸其自身质量约10倍的煤油、18倍左右的苯。国内主要研究者如路建美、朱秀林等制备的吸油材料主要针对的是液相中的煤油、柴油、苯等的吸附,未能应用于对气相中油烟的有效吸附。传统高吸油树脂合成方法的时间比较长,一般需要6h~8h,且吸附气相油烟效果比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微波制备吸油烟材料的方法。本发明的利用微波辐射制备吸油烟材料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烧瓶中加入水、分散剂、引发剂、交联剂和共聚单体,搅拌升温至50℃~95℃溶解;其中:水∶分散剂∶引发剂∶交联剂∶共聚单体的质量比为50~600∶0.2~2∶0.1~2∶0.1~1∶100;交联剂的交联度为0.1~1%;
(2)在(1)得到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搅拌磁子,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10分钟后把溶液倒入反应罐中,然后放入微波反应腔中在50℃~95℃,微波辐射功率的单位体积功率为200W/L~6000W/L的条件下反应1h~4h;
(3)将(2)中得到的产物洗涤烘干。
所述反应罐由聚四氟乙烯或石英制作。
根据上述一种基于微波制备吸油烟材料的方法,另一种基于微波制备吸油烟材料的方法的步骤(1)为在烧瓶中加入水、分散剂、引发剂、交联剂、共聚单体和纸,搅拌升温至50℃~95℃溶解;其中:水∶分散剂∶引发剂∶交联剂∶共聚单体的质量比为50~600∶0.2~2∶0.1~2∶0.1~1∶100;交联剂的交联度为0.001~2%。步骤(2)、(3)同上述方法。
本发明的制备蜂窝状纸质吸油烟材料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采用涂覆辊将黏合剂单面涂覆在得到的纸质吸油烟材料上,涂覆间距为5~20mm;
(2)在(1)得到的纸涂覆面朝同一方向堆集,将涂覆间距对齐并将纸压紧;
(3)将(2)得到的产物烘干,最后固化成型,得到蜂窝状纸质吸油烟材料。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加热均匀,不需要中间媒体,热效率高,可以节省一半合成时间;
(2)比常规加热方式合成的材料有更多的孔,比表面积为2m2/g以上,有利于对油烟的吸附;
(3)用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聚合物孔隙发达,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吸附油烟量较大,比常规加热条件下合成的树脂吸附量多近三到五成。
(4)本发明制备的蜂窝状以纸为载体的吸油烟材料,提高了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了气流阻力。
附图说明
图1为常规方法合成的吸油烟材料的电镜图。
图2为微波方法合成的吸油烟材料的电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描述。
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利用微波辐射制备吸油烟材料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烧瓶中加入10g的水、0.04g明胶作为分散剂、0.02gBPO(过氧化苯甲酰)作为引发剂、0.2g交联度为0.5%二乙烯基苯作为交联剂、14g甲基丙烯酸十二酯和6g丙烯酸-2-乙基己酯作为共聚单体,搅拌升温至50℃溶解;
(2)在(1)得到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搅拌磁子,搅拌速率调为中等转速,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10分钟后把溶液倒入XP1500聚四氟乙烯微波专用反应罐(100mL)中,然后放入微波反应腔中在80℃,微波辐射功率的单位体积功率为600W/L的条件下反应3h;
(3)将(2)中得到的产物用去离子水洗后、过滤,真空干燥得到淡黄色颗粒的树脂。产物的比表面积约3.125m2/g。
具体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n是自然数。
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179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