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稳定无灰纳米煤浆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31855.0 | 申请日: | 200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764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卫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L1/32 | 分类号: | C10L1/3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卫东 |
地址: | 51064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稳定 纳米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基代油燃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能直接用于柴油机、气轮机的稳定无灰纳米煤浆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征是富煤、少油、贫气,煤炭储量约占石化能源总储量的90%,而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仅占10%,因此,煤炭是我国最可靠、最有保障的能源。但是煤炭的直接燃烧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洁净煤技术是煤炭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煤制油是一种较好的洁净煤技术,它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加工生产油品。煤制油技术可分为煤炭直接液化和煤炭间接液化制油两大类:直接法煤耗低,3吨煤出1吨油;间接法大约是5吨煤制1吨油。煤制油项目存在耗资大、能耗大、环保代价大等问题。煤作为化工能源,本身是不可再生的,其制油的工艺是一种全生命的能量消耗,以更多的能源换取更少的能源,这种不计成本的发展很不划算,不适合大规模的商业化,也是不可持续发展。
煤浆技术是中国洁净煤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1年起,就被列为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经贸委提出:“十一五”期间以煤浆代油4000万吨的目标。因此以煤浆代油,不仅符合我国国情,也符合我国能源和环保政策。
目前所用煤浆的灰分较高(>2%)、煤粉粒度较粗(>10um),稳定性一般(3个月以下)。这种煤浆替代重油应用于电站的大型锅炉效果很好,但是,在柴油机、燃气轮机上应用该煤浆容易造成喷嘴堵塞、磨损、燃烧不充分和积灰结渣等诸多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煤浆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稳定无灰纳米煤浆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实现:
一种稳定无灰纳米煤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100质量份的煤在50~200质量份的有机溶剂1中溶胀后,再经球磨30~300分钟后制备超细有机煤浆;
(2)100质量份的超细有机煤浆与50~500质量份的有机溶剂2混合后,在室温~400℃下进行萃取30~300分钟,然后用过滤器去除煤中的不溶解组分后得到煤的无灰有机溶液;
(3)在煤的无灰有机溶液中加入0.01~5质量份的结构控制剂,通过用沉淀法把无灰煤从其有机溶液分离出来,结构控制剂可控制煤粉颗粒的长大过程以形成粒度可调的纳米煤粉颗粒,最后把100质量份的纳米煤粉颗粒分散在含有分散稳定剂(0.05~1质量份)的分散介质中制备稳定无灰纳米煤浆。
所述步骤(1)或者步骤(2)的有机溶剂优选为N-甲基吡咯烷酮(NMP)、二甲基亚砜(DMSO)、甲基甲酰胺(DMF)、四氰基乙烯(TCNE)、四氰基对醌二甲烷(TCNQ)、四氢呋喃(THF)、甲基萘、二硫化碳、四氢萘、吡啶、吲哚、乙二胺、苯二胺、三乙烯四胺、四乙烯五胺、环己烷、甲醇、丙酮、环己酮、石油醚、甲基萘油、萘油、四氢萘、十氢萘、甲酚、萘酚、蒽油、洗油、酚油、芘、菲、喹啉、重油、轻循环油(LCO)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所述步骤(2)的过滤器是孔径1微米以下的过滤器。
所述步骤(3)的结构控制剂优选为马来酸与环戊二烯共聚物铵盐、聚氧化乙烯氧化丙稀的共聚物、聚丙稀酰胺共聚物、丙烯酸铵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铵聚乙烯吡咯烷酮、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所述步骤(3)的分散稳定剂优选为聚苯乙烯磺酸铵、马来酸与环戊二烯共聚物铵盐、聚氧化乙烯氧化丙稀的共聚物、聚丙稀酰胺共聚物、丙烯酸铵共聚物、聚氨基磺酸铵、磺化丙酮甲醛缩聚物(SAF)、腐植酸、聚萘磺酸盐、聚甲基丙烯酸铵、木质素磺酸铵、聚乙烯吡咯烷酮、羧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所述步骤(3)的分散介质优选为水、醇、油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利用溶剂萃取—沉淀法制备煤基液体燃料,与传统的煤炭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相比,具有工艺简单、能源利用率高、成本低的优点。
(2)按本发明的方法能生产稳定性好、无灰纳米煤浆,可直接用于柴油机、气轮机、中央空调、燃油锅炉等来代替燃油以及汽化制备氢气。
附图说明
图1-图5分别是实施例1-5中煤粉的透射电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18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高张力铜线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造纸用苯丙乳液表面施胶剂及其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