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磁控管的管壳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32005.2 | 申请日: | 2007-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280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陈锦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J23/12 | 分类号: | H01J2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305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控管 管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磁控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磁控管管芯的壳体。
背景技术
在磁控管的设计中,微波能量的输出很重要,能量输出器里传输线的尺寸设计至关重要,在尺寸设计合理的前提下,还要考虑材料的高频损耗,在以前的技术要求中,人们在磁控管管芯的壳体内、外壁上设置5μm~8μm的镍层来达到防止氧化目的。
众所周知,高频交流电具有趋肤效应,趋肤效应间接使导体的电阻增大,其能量热损耗也随之增大。在微波等高频段的波段中,磁控管作为高频振源,管芯壳体的趋肤效应非常明显,趋肤效应导致的能量热损耗很大,直接降低了磁控管的输出功率,而且磁控管的热损耗越大,温升就越高,散热时间就越长,间接降低了磁控管的散热性能。如何降低趋肤效应导致的磁控管能量损耗,提高磁控管的输出功率,保证磁控管的稳定性成了制约磁控管性能的技术瓶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抗氧化性强、制作成本低、能量热损耗低、温升范围低、输出率高的磁控管。
本发明磁控管的管壳,包括基体,基体的外侧镀有外镍层,基体的最内侧镀有内铜层。
所述外镍层紧贴基体的外壁面,内铜层紧贴基体的内壁面。外镍层、内铜层的厚度均为5μm~8μm。
所述内铜层与基体内壁面之间设置有内镍层,内镍层与外镍层同时电镀形成;所述外镍层的外表面设置有外铜层,外铜层与内铜层同时电镀形成。内、外镍层的厚度为1μm~3μm,内、外铜层的厚度为5μm~8μm。
在同一频率下,不同金属的趋肤效应是一致的,但铜的电阻率比镍小得多(20℃时铜的电阻率是1.678Ω.m,镍的电阻率是6.84Ω.m),有效降低磁控管的高频热损耗,而且铜的价格比镍便宜,使用更低的材料成本造出性能更高的产品,产品性价比突现。
然而铜的抗氧化性比镍弱,根据管壳结构设计的差异,实行按需要、按比例镀镍、铜层可以有效减少提高磁控管的输出功率,并同时达到防止氧化的目的。
本发明磁控管管壳的内、外壁面分别镀设金属铜层和金属镍层,一方面,镀镍层有效防止基体氧化,另一方面,镀铜层有效减少因趋肤效应导致的高频损耗,达到提高磁控管的输出功率,提高微波炉工作效率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B处结构放大图的第一实施例;
图3是图1中B处结构放大图的第二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由于高频波的趋肤效应导致电流在磁控管管壳的内表面流过,因此,本发明磁控管的管壳,如图1所示,在基体1的外侧镀有外镍层2以防止氧化,在基体1的最内侧镀有内铜层3以降低趋肤效应产生的热损耗。根据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的差异,本发明的磁控管管壳的结构可设计成以下两种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是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由于磁控管管芯内部为真空状态,在保证管壳外壁面具有较强抗氧化性的前提下,可认为管壳内壁面不会出现被氧化的情形。因此,直接对管壳的基体1进行单面电镀,在基体1的内、外壁面分别镀设内铜层3及外镍层2,可以先镀内铜层3,后镀外镍层2,也可以先镀外镍层2,后镀内铜层3。外镍层2紧贴基体1的外壁面,内铜层3紧贴基体1的内壁面,外镍层2、内铜层3的厚度均为5μm~8μm。
由于单面电镀对生产设备及工艺的要求相对较高,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是如图3所示,先在基体1的内、外壁面镀设镍层,然后在镍层的表面镀设铜层。即内铜层3与基体1内壁面之间设置有内镍层2′,内镍层2′与外镍层2同时电镀形成;所述外镍层2的外表面设置有外铜层3′,外铜层3′与内铜层3同时电镀形成。内、外镍层的厚度为1μm~3μm,内、外铜层的厚度为5μm~8μm。磁控管管芯的趋肤效应主要产生在管壳的内壁面,只要保证管壳的内壁面的铜不被氧化,仍然保持低电阻率的特性,即使外壁面的铜层被氧化了,也不会对磁控管的性能构成影响。在抗氧化方面,即使外壁面的铜层被氧化了,外镍层仍能保证基体不被氧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20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 下一篇:一种静音蓄热的复合式热管散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