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加热不锈钢真空保温饭盒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32073.9 | 申请日: | 2007-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98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林少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少斌 |
主分类号: | A45C11/20 | 分类号: | A45C11/20;A47J36/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300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 不锈钢 真空 保温 饭盒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具有自加热功能的不锈钢真空保温饭盒。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使用的大多是塑料保温饭盒,其保温效果不够理想,只能持续保温三小时左右。它的塑料内胆在长时间使用后会有所破损,接触热烫食物可能会释出有毒物质,如果内胆出现洞穿,热烫的食物接触到发泡塑料隔热层更加会释放出剧毒物质,严重威胁人的健康。市面上的可加热饭盒都是由塑料饭盒改装而成的,对人的健康的威胁始终没有解决。另外,市面上也有一些不锈钢真空隔热饭盒,其保温效果要优于塑料饭盒,但也只能持续保温6小时左右,不能够很好的满足长时间热食保存的要求,如野外郊游尤其是野外探险等活动的热食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便易用、不会危害人身健康的具有良好隔热保温性能并且具备自加热功能可以大大延长热食保存时间的新型饭盒。
自加热不锈钢真空保温饭盒的外壳采用不锈钢真空隔热层。不锈钢材料坚固耐用、不易磨损、外观明亮,真空隔热技术成熟稳定,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其保温效果比普通塑料隔热材料大大提升。
自加热不锈钢真空保温饭盒的内胆采用不锈钢材料造成,其性质坚强、不易磨损、容易清洁,在遇热和被加热的过程中不会产生、释放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传热系数高而且生产成本不高,是塑料内胆的理性替代品。自加热不锈钢真空保温饭盒在热食保存时间较长、温度降低时,可以按动电源开关自行加热,使食物保存温度回升,大大增加温度保存的时间和效能。
自加热不锈钢真空保温饭盒的自加热功能的实现来自安装在饭盒外壳和内胆之间的夹层的小型加热系统。该小型加热系统由电池组、发热丝组、过热自动跳闸电源开关和封闭传热液体构成。
其中,电池组、过热自动跳闸电源开关和发热丝组置于饭盒底部,封闭传热液体完全包裹饭盒内胆的四周和底部。当打开电源开关,发热丝组通电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封闭传热液体快速而均匀的传递到饭盒内胆,使饭盒所储存的食物获得良好的加热效果。当加热温度上升到特定高度时,过热自动跳闸断开电源开关自动跳闸,断开电源、停止继续加热,以确保安全。
自加热不锈钢真空保温饭盒的优点有:
1、坚固耐用、不易磨损、外观明亮;
2、成本不高,简单易用、易于推广;
3、技术成熟,容易制造;
4、容易清洁、保障健康;
5、持续保温时间很长;
6、加热速度快、效果好,节省时间、节约能源;
7、过热自动断电,保障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附图1是自加热不锈钢真空保温饭盒的侧剖视图:
图中:1是不锈钢真空隔热层,2是饭盒盖,3是不锈钢内胆,4是封闭传热液体,5是发热丝组,6是电池组,7是过热自动跳闸电源开关。
图2是自加热不锈钢真空保温饭盒的俯剖视图:
图中:1是不锈钢真空隔热层,2是封闭传热液体,3是不锈钢内胆,4是过热自动跳闸电源开关。
图3是自加热不锈钢真空保温饭盒的底部剖视图:
图中:1是不锈钢真空隔热层,2是发热丝组,3是电池组。
图4是自加热不锈钢真空保温饭盒的电路视图:
图中:1是发热丝组,2是电池组,3是过热自动跳闸电源开关。
具体实施方案
在图1的实施例中,在不锈钢真空隔热层(1)和不锈钢内胆(3)中间加装封闭夹层,用以装置封闭传热液体(4)。在饭盒的底部结构中,在不锈钢真空隔热层(1)和封闭传热液体(4)之间再加装一个封闭夹层,内置发热丝组(5)。在发热丝组(5)的旁边留出位置装置电池组(6)。过热自动跳闸电源开关(7)置于饭盒的侧边,其热度感应部分穿过不锈钢真空隔热层(1)伸入至封闭传热液体(4)内。
在图2中,不锈钢真空隔热层(1)内裹封闭传热液体(2)再内裹不锈钢内胆,过热自动跳闸电源开关(4)置于饭盒的侧边,其热度感应部分穿过不锈钢真空隔热层(1)伸入至封闭传热液体(2)内。
在图3中,发热丝组(2)被不锈钢真空隔热层(1)包裹并隔开电池组。
在图4中,发热丝组(1)、电池组(2)和过热自动跳闸电源开关(3)结成串联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少斌,未经林少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207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