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聚黄酮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抗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32476.3 | 申请日: | 200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523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宏;陶华明;王隶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493/18 | 分类号: | C07D493/18;A61K31/357;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潘伟健 |
地址: | 510301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黄酮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抗癌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聚黄酮化合物,具体来说是一种二聚黄烷醇,还涉及该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以及它在抑制癌细胞生长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具发表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症。
麻黄中含有生物碱、黄酮、黄烷、鞣质、挥发油、有机酸和多糖等多种成分,但目前对其药理毒理作用研究较明确的只有生物碱类。
国内对麻黄黄酮的研究较少,麻黄黄酮类主要有:芹菜素、小麦黄素、山奈酚、芹菜素252鼠李糖苷、草棉黄素、32甲氨基棉黄素、山奈酚鼠李糖苷、无色飞燕草素、芦丁、白天竺秦苷、白花色甙、无色矢车菊素和槲皮素等。
麻黄药理作用广泛,已经有报道的作用有发汗、利尿、镇咳、平喘、抗过敏、升高血压、兴奋中枢神经系统、解热、抗病毒及影响神经肌肉传递等作用。近年来又发现麻黄具有对抗急性血淤症形成的作用,具有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具有促进脂肪细胞脂肪合成的作用,还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从麻黄科草麻黄(Ephedra sinica)中分离得到新的有抗癌活性的二聚黄酮化合物,另一目的是提供该化合物的制备方法,进一步的目的是开发它在抑制癌细胞生长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从麻黄科草麻黄(Ephedra sinica)中分离得到新的二聚黄酮化合物二聚黄烷醇,该化合物有中等细胞毒性,对HeLa宫颈癌细胞、SGC-7901胃癌细胞、HepG2肝癌细胞三种肿瘤细胞株具有较明确的生长抑制作用,从而实现了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的二聚黄酮化合物由下述式(1)表示:
式(1)
本发明由式(1)表示的二聚黄酮化合物从麻黄科草麻黄(Ephedra sinica)中分离得到,其制备方法是以麻黄科草麻黄(Ephedra sinica)植物的根为原料,切碎后用甲醇或乙醇提取,最好提取3次,甲醇或乙醇提取物用水悬浮,加入石油醚脱脂,再用乙酸乙酯分液,得乙酸乙酯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经过正相硅胶快速层析,用体积比从100∶0~0∶100变化的氯仿-甲醇梯度洗脱,合并氯仿-甲醇体积比100∶10部分洗脱液,蒸干,正相硅胶快速层析,然后再用体积比100∶8的氯仿-甲醇洗脱,取其中的比移值为0.35的部分收集,蒸干得提取物,再用Sephadex LH-20,体积比1∶1氯仿-甲醇分离,收集淡黄色条带部分,蒸干,得式(1)表示的二聚黄酮化合物。
经实验证明本发明该二聚黄酮化合物有中等细胞毒性,对HeLa宫颈癌细胞、SGC-7901胃癌细胞、HepG2肝癌细胞三种肿瘤细胞株,其IC50值均在10μg/mL左右,显示其对癌细胞具有较明确的生长抑制作用,可在治疗癌症尤其是宫颈癌、胃癌、肝癌中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实施例1:式(1)表示的二聚黄酮化合物的制备
取草麻黄根重20公斤,用10升乙醇回流提取3次,1000克乙醇提取物用5升水悬浮,加入5升石油醚脱脂,再用3升乙酸乙酯分液,得提物200克,提取物100g经过正相硅胶快速层析(装柱量500克硅胶,柱子直径10cm,硅胶粒径40μm,自然流速),用体积比从100∶0~0∶100)氯仿-甲醇梯度洗脱,体积比100∶10部分洗脱液合并得7.8克,然后再用5升体积比100∶8的氯仿-甲醇洗脱,取其中的比移值为0.35的部分收集得330mg,再用Sephadex LH-20,体积比1∶1氯仿-甲醇洗脱分离(柱高60cm,柱直径1cm,自然流速),收集淡黄色条带部分,蒸干,得黄色固体90mg。
由HREI-MS可知此化合物的m/z[M-H]+为539.0984,结合1H和13C NMR谱,给出分子式为C30H20O10。由1H和13C NMR谱可以看出该化合物有2个对位取代的苯环,由其氢谱数据可见,7.52(2H,d,J=8.7HZ)与6.87(2H,d,J=8.7HZ)应为邻位偶合,8.52(2H,d,J=8.5HZ)与6.94(2H,d,J=8.7HZ)应为邻位偶合。5.99(1H,d,J=2.0HZ)与5.93(1H,d,J=2.0HZ)应为间位偶合。由其碳谱数据可见100.6是连接2个氧的季碳,177.7是酮基(见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24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