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鱼藤酮与灭蝇胺混配农药制剂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32945.1 | 申请日: | 200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887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徐汉虹;江定心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43/90 | 分类号: | A01N43/90;A01P7/04;A01N43/66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丽明;任重 |
地址: | 51064***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鱼藤酮 灭蝇胺混配 农药 制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鱼藤酮与灭蝇胺混配农药制剂。
背景技术
由于人们长期单一依赖于使用某一类型的杀虫剂,害虫容易产生抗药性,致使化学杀虫剂的用药量急剧增加,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大量杀灭害虫的天敌和污染环境,导致害虫的猖獗危害。
鱼藤酮是一种来自植物鱼藤根、灰毛豆叶片中的化合物,具有优良的杀虫活性,对大部分农业害虫都有效,用量低,在环境中很快降解,不伤害天敌及其它非靶标生物,是一种优秀的生物杀虫剂,其缺点是不稳定。
灭蝇胺(cyromazine)是一种选择性昆虫生长调节剂,对双翅目及部分鞘翅目昆虫幼虫的发育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主要用于防治危害蔬菜以及豆科、烟草、花卉、油菜、棉花等经济作物的潜蝇(双翅目潜蝇科),如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三叶草斑潜蝇和韭菜、圆葱、大蒜根蛆等。
本申请人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期望通过对鱼藤酮和灭蝇胺进行合理的混配后,获得可以克服害虫抗药性,扩大杀虫谱,降低用量,具有多种剂型的鱼藤酮混配杀虫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填补现有技术的空白,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的鱼藤酮与灭蝇胺混配农药制剂。通过鱼藤酮与灭蝇胺之间的合理混配,扩大杀虫谱,提高药效,降低用药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鱼藤酮与灭蝇胺混配农药制剂,由鱼藤酮按重量计0.05~70%、灭蝇胺按重量1~80%和余量的助剂混配而成。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的混配农药制剂由鱼藤酮按重量计0.5~50%、灭蝇胺按重量计2~60%和余量的助剂混配而成。
所述鱼藤酮可以是原药、含有鱼藤酮的植物抽提物或鱼藤酮制剂一种或多种,在使用多种时,总使用量不能大于重量含量的最大值。
所述灭蝇胺可以是原药和/或制剂,在使用多种时,总使用量不能大于重量含量的最大值。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鱼藤酮与灭蝇胺混配后,可以克服灭蝇胺容易产生抗性的缺点,能拓宽药剂的使用范围,提高药效。对害虫的抗性治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2.鱼藤酮与灭蝇胺混配后,不仅保持了植物性杀虫剂的众多优点,而且混剂的用药量降低,药效大幅度提高,该混剂对天然杀虫剂的开发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3.由于制备该类杀虫剂所需各物质的配伍及配比合理,可极大地减轻对各种害虫天敌的毒害作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小,有利于保护人畜安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发明的实质,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详细说明发明的技术内容,但本发明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2.5%鱼藤酮+灭蝇胺乳油的配制,各组分重量配比是:
鱼藤酮为0.05%;
灭蝇胺为2.45%;
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为15%;
助溶剂:甲醇为15%;
防光解剂:蓖麻油为1%;
稳定剂:环氧化豆油为17%;
穿透剂:月桂氮卓酮为12%;
有机溶剂:二甲苯补至100%。
将各组分放入调制釜中调匀即得产品。
实施例2:3%鱼藤酮+灭蝇胺乳油的配制,各组分重量配比是:
鱼藤酮为2%;
灭蝇胺为1%;
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为15%;
助溶剂:甲醇为15%;
防光解剂:蓖麻油为1%;
稳定剂:环氧化豆油为17%;
穿透剂:月桂氮卓酮为12%;
有机溶剂:二甲苯补至100%。
将各组分放入调制釜中调匀即得产品。
实施例3:5%鱼藤酮+灭蝇胺乳油的配制,各组分重量配比是:
鱼藤酮为0.3%;
灭蝇胺为4.7%;
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为15%;
助溶剂:甲醇为15%;
防光解剂:蓖麻油为1%;
稳定剂:环氧化豆油为17%;
穿透剂:月桂氮卓酮为12%;
有机溶剂:二甲苯补至100%。
将各组分放入调制釜中调匀即得产品。
实施例4:75%鱼藤酮+灭蝇胺可湿性粉剂的配制,各组分重量配比是:
鱼藤酮为70%;
灭蝇胺为5%;
湿润剂:月桂醇基硫酸钠为5%;
分散剂:烷基磺酸盐为10%;
载体:高岭土补至100%。
将各组分干燥、冷却、混合、磨细即得产品。
实施例5:85%鱼藤酮+灭蝇胺可湿性粉剂的配制,各组分重量配比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农业大学,未经华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29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