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鱼藤酮与新烟碱类杀虫剂混配农药制剂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32971.4 | 申请日: | 200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396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徐汉虹;江定心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43/90 | 分类号: | A01N43/90;A01N47/40;A01N43/88;A01P7/0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丽明;任重 |
地址: | 51064***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鱼藤酮 烟碱 杀虫剂 农药 制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鱼藤酮与新烟碱类杀虫剂混配农药制剂。
背景技术
农业上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如害虫产生抗药性,杀虫的同时杀灭了大量有益天敌,污染环境,引起人畜中毒等。
鱼藤酮是一种来自植物鱼藤根或灰毛豆叶片中的化合物,具有优良的杀虫活性,在环境中很快降解,不伤害天敌及其它非靶标生物,其缺点是不稳定,加工剂型较少。新烟碱类杀虫剂是一类新型的化学杀虫剂,其中有些杀虫效果较好,但具备一般化学杀虫剂的缺点,如易引起抗药性、防治谱较窄等。
本申请人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期望通过对鱼藤酮和新烟碱类杀虫剂进行合理的混配后,获得可以克服害虫抗药性,扩大防治谱,降低用量,具有多种剂型的鱼藤酮混配杀虫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填补现有技术的空白,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的鱼藤酮与新烟碱类杀虫剂混配的农药制剂。通过鱼藤酮与新烟碱类杀虫剂之间的合理混配,扩大杀虫谱,提高药效,降低用药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鱼藤酮与新烟碱类杀虫剂混配农药制剂,由鱼藤酮按重量计0.05~70%、新烟碱类杀虫剂按重量1~70%和余量助剂混配而成。
所述鱼藤酮可以是原药、含有鱼藤酮的植物抽提物或鱼藤酮制剂的一种或多种,可以是原药或制剂。使用多种时,总使用量不能大于所占重量配比的最大值。
所述的新烟碱类杀虫剂是flonicamid、clothianidin、噻虫嗪(thiamethoxam)、尼藤吡蓝(nitenpyram)、nithiazine、啶虫脒(acetamiprid)、thiacloprid的一种或多种,可以是原药和/或制剂,使用多种时,总使用量不能大于所占重量百分比的最大值。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鱼藤酮与新烟碱类杀虫剂混配农药制剂由鱼藤酮按重量计0.5~50%,新烟碱类杀虫剂flonicamid按重量计2~55%或clothianidin按重量计2~55%或噻虫嗪按重量计2~55%或尼藤吡蓝按重量计2~50%或nithiazine按重量计2~50%或啶虫脒按重量计2~50%或thiacloprid按重量计2~50%和余量的助剂混配而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鱼藤酮与新烟碱类杀虫剂混配后,能拓宽药剂的使用范围,延长持效期,提高药效。它能延缓抗药性产生,对害虫的抗性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2.鱼藤酮与前述各新烟碱类杀虫剂混配后,混剂的用药量降低,在药效提高的前提下降低了生产成本。
3.混配制剂可极大地减轻对各种天敌的毒害作用,有利于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发明的实质,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详细说明发明的技术内容,但本发明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2.5%鱼藤酮+flonicamid乳油的配制,各组分重量配比是:
鱼藤酮为0.05%;
flonicamid为2.45%;
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为12%;
助溶剂:甲醇为15%;
防光解剂:蓖麻油为1%;
稳定剂:环氧化豆油为12%;
穿透剂:月桂氮卓酮为10%;
有机溶剂:二甲苯补至100%。
将各组分放入调制釜中调匀即为产品。
实施例2:3%鱼藤酮+clothianidin乳油的配制,各组分重量配比是:
鱼藤酮为2%;
clothianidin为1%;
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为12%;
助溶剂:甲醇为15%;
防光解剂:蓖麻油为1%;
稳定剂:环氧化豆油为12%;
穿透剂:月桂氮卓酮为10%;
有机溶剂:二甲苯补至100%。
将各组分放入调制釜中调匀即为产品。
实施例3:10%鱼藤酮+尼藤吡蓝乳油的配制,各组分重量配比是:
鱼藤酮为0.3%;
尼藤吡蓝为9.7%;
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为12%;
助溶剂:甲醇为15%;
防光解剂:蓖麻油为1%;
稳定剂:环氧化豆油为12%;
穿透剂:月桂氮卓酮为10%;
有机溶剂:二甲苯补至100%。
将各组分放入调制釜中调匀即为产品。
实施例4:10%鱼藤酮+噻虫嗪乳油的配制,各组分重量配比是:
鱼藤酮为0.3%;
噻虫嗪为9.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农业大学,未经华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29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