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辉钼矿与软锰矿共同焙烧联产钼酸铵和硫酸锰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34928.1 | 申请日: | 2007-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49968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0 |
发明(设计)人: | 钟宏;符剑刚;王晖;吴江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G39/00 | 分类号: | C01G39/00;C01G45/10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颜勇 |
地址: | 410083***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辉钼矿 锰矿 共同 焙烧 联产 钼酸 硫酸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辉钼矿和软锰矿直接生产钼酸铵和硫酸锰的方法。
背景技术
钼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稀有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机械、航天航空和生物等领域,成为日趋重要的金属材料。我国钼资源储量大、分布广、类型多、复合矿多,已探明的储量有4.15Mt,位居世界第二,是世界上钼产品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之一,钼精矿生产能力迅猛增加,目前已达到70kt/a。
20世纪60~70年代期间,世界上几乎90%纯钼化合物的生产都采用焙烧-氨浸工艺。传统焙烧-氨浸工艺是将钼精矿在600~700℃下进行氧化焙烧,常用设备有竖炉、反射炉、机械炉(耙动)、多膛炉、沸腾炉等,焙烧出来的钼焙砂(主成分为MoO3)经氨浸、净化除杂、酸沉、过滤、结晶等步骤得到钼酸铵产品(I.Sasaki,US6559085;C.J.Mahesh,US6190625),MoO3在795℃下显著升华,该工艺由于焙烧过程温度过高,导致Mo的最终回收率只在90%左右,且能耗较高。
国内外相继发展了石灰-钼精矿共同焙烧工艺和NaCO3-钼精矿共同焙烧工艺。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石灰-钼精矿共同焙烧工艺是针对辉钼矿在焙烧过程中SO2污染和伴生铼元素的回收问题,石灰的主要作用是固硫(CaSO4)和固铼(Ca(ReO4)2),尽管能将钼、铼回收率分别提高到95%和74%,但SO2污染问题仍没有得到较好解决,且生产过程中原料消耗、废渣与废液量明显增加,故很难推广应用(刘英汉.从含铼钼精矿中提取钼和铼的研究[J].江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3(1):88~95.)。NaCO3-钼精矿共同焙烧工艺主要用来处理含钼量较高的钼焙砂氨浸渣,其原理是使渣中Fe、Cu、Pb等金属的钼酸盐转化成为更难溶的碳酸盐,而钼则转化成为易溶于水的钠盐。
目前国内工业氧化钼生产厂家已达百家之多,大都采用传统焙烧-氨浸工艺,但总体水平相对落后,生产方式除个别规模较大的企业采用8~12层多膛炉外,其他中小厂家约占总产量的1/3以上均用反射炉或回转窑焙烧钼精矿,且绝大部分厂家不具备二氧化硫的回收手段,由此每年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这种状况近10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软锰矿由于性质稳定,不溶于酸和碱,锰的提取要求通过还原(添加还原剂)转化成为酸溶性的低价Mn(II)氧化物,然后经硫酸酸解、除杂等工序制得硫酸锰产品。目前国内超过三十多个生产厂家采用还原焙烧—硫酸浸出工艺生产硫酸锰,生产能力达到3万t/a,还原焙烧温度要求高达700~1000℃,同时还消耗大量粉煤作为还原剂,生产过程能耗高、流程长,并产生大量CO2和CO废气。硫化矿物(如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中提取有价金属的核心步骤都是通过氧化作用来分解金属硫化物,考虑到软锰矿的强氧化性及资源的综合利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开始了流程短、设备简单、环境污染小的两矿法浸出工艺的研究(梅光贵,钟竹前.硫化锌精矿和软锰矿同时浸出及Zn-Mn同时电解的研究[J].中南矿治学院学报.1982,(1):18-25.),部分已成功地推到工业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流程短、设备简单、能耗低、环境污染小且金属综合回收率高、产品质量高的辉钼矿与软锰矿共同焙烧联产钼酸铵和硫酸锰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辉钼矿与软锰矿共同焙烧联产钼酸铵和硫酸锰的方法,它包含下列步骤:
a、辉钼矿与软锰矿按nMnO2∶nMoS2=1.0~10.0比例混匀;
b、将两者的混合物在同一设备中在温度为350℃~950℃的条件下共同焙烧,时间为60~360min;
c、利用无机酸酸解焙烧产物,酸解温度是5℃~95℃,液固比是1.0~50.0,酸解时间是5~300min,酸解后溶液的pH值应小于5.5,得到钼盐、锰盐溶液和其它不溶性杂质渣;
d、浸出液经溶剂萃取分离后,分别得到含Mo萃取有机相和含Mn的萃余水相;对于含Mo萃取有机相,采用氨水反萃得钼酸铵溶液;
e、得到的钼酸铵溶液、锰盐溶液,沿用现有冶金工艺相应制得钼酸铵和硫酸锰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492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