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千两茶的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35162.9 | 申请日: | 2007-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4771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发明(设计)人: | 刘向瑞;李胜夫;李华堂;刘新安;吴建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化县茶业协会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安化县梅山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以森 |
地址: | 413500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千两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黑茶紧压茶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安化因有得天独的自然条件和上千年的黑茶制 作历史,成为中国黑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地。由于安化黑茶滋味浓 厚醇和,早在唐朝中期,就定为朝廷贡品,宋熙宁五年(1072) 设置安化县时,朝廷对安化的认识就是“唯茶甲于诸州市”,明朝 万历年间,安化黑茶定为销往西北的官茶,并畅销欧美各国,在 国际市场曾享有“无安化字号不买”之誉,清道光之元年(1821), 安化茶商为了方便运输,把收来的黑茶用竹篾踩捆成小圆柱形, 每柱定为100两(16两老称),故称“百两茶”,同治年间安化茶 农又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千两(老称16两)花卷茶。 后来“千两茶”成为商品俗用名称,不管重量多少,凡用千两茶 制作方法生产的花卷茶统称为“千两茶”。后因欧战爆发以及日本 入侵中国,安化千两茶内外销售受阻,景况衰落,曾停止生产达 几十年之久,制作技术也一度失传。时间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化黑茶作为一 种保健饮料又开始受到人们关注,安化黑茶不仅有提神、解赋、 助消化、消炎、止泄的作用,而且还具有降低胆固醇、降血脂、 降血压、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存放时间越久,其效果越好。而 安化千两茶不仅具有黑茶之所有优点,而且适宜于长期存放,更 重要的是还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 值和收藏价值。为恢复这一历史名茶,安化县组织科技人员进行 了数年的挖崛创新工作,使安化千两茶的制作技术逐步得以恢复 和提升。而市场上不少所谓的“千两茶”都是仿其外形而实则相 差甚远。如专利号为200610035127.2的一种单丛千两茶的加工方 法,以广东的单丛绿茶来代替安化黑茶作为千两茶的制作原料, 其“千两茶”的制作工艺也是似是而非,显然是无法生产出正真 的千两茶的。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带有浓厚民族特色的 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收藏价值的,结构紧凑、古朴大方, 滋味浓厚醇和,具备安化黑茶之保健功能的安化千两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安化千两茶的制作方法,包括:原料 筛分、汽蒸、紧压成型、干燥,其特殊之处在于:在原料筛分之 后,依次进行拼配、计量装包,并提前或同时进行制篓、蓼叶编 制,然后进行铺篓、装篓、锁口、捆压、晾置成型、收花箍,再 进入干燥步骤。
本发明技术解决方案中的原料筛分步骤之前可设有黑茶原料 制作步骤:
a、鲜叶采摘;
b、洒水灌浆杀青:杀青时根据鲜叶嫩度和当日气候情况, 适当洒水灌浆,杀青温度为245℃~300℃;
c、初揉:将杀青叶在温热条件下进行初揉,时间为5~15 分钟。
d、渥堆发醇:将经初揉的茶叶堆垛10~20小时发醇;
e、复柔;
f、烘焙;
g、质检入库备用。
本发明技术解决方案中的原料筛分步骤之后可以设置原料 再处理步骤:汽蒸→揉捻→发酵→打火。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1、带有浓 厚的民族特色,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安化 千两茶的制作技术得以恢复和提升,为安化黑茶重新崛起在国内 外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2、用本发明制造的千两茶,结构紧凑, 古朴自然大方,滋味浓厚醇和,具有提神、解赋、助消化、消炎、 止泄、降低胆固醇、降血脂、降血压、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
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加工流程图;图2为本发明黑茶 原料制作流程图;图3为本发明制篓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铺篓 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捆压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捆压成型坯示 意图;图7为本发明收花箍定型后的千两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篾篓;2-本箍;3-锁口篾;4-蓼叶;5-加箍; 6-匀箍;7-捆压后的成型坯;8-花箍;9-定型后的千两茶;10-棕 片。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化县茶业协会,未经安化县茶业协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516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以太网光口适配装置及以太网传输方法
- 下一篇:一种压缩机斜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