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填埋场地下水的立体式疏排系统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36063.2 | 申请日: | 2007-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888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26 |
发明(设计)人: | 王又武;刘石桥;陈章友;吴利玲;周玉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9/20 | 分类号: | E02D19/20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洪 |
地址: | 410007***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场地 下水 立体 式疏排 系统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填埋场地下水的一种疏排系统结构,尤其涉及填埋场地下水的一种立体式疏排系统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危险废物(工业固废)及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场址一般都选址于偏远山区,为减少填埋场的工程量、节省投资,绝大部分填埋场都是利用沟谷场地,建设在三面环山的深沟或洼地。这些场地一般都植被茂密、山高坡陡、汇水面积较大,所以容易导致填埋场周边较高山坡的地表水及渗流水汇入填埋场场底。现代填埋场大多采用水平式防渗。为控制地下水最高水位,使其低于填埋场场底防渗层,保证填埋场场底防渗层免受地下水的侵袭而造成防渗膜的顶托,以往通常在填埋场场底的防渗层下设置单层地下水疏排盲沟,将流入场底的地下水及时排出填埋场。这种疏排方式对上游山体不高,汇水面积小,地下水不丰富的填埋场是适应的;但对山高坡陡、地下水比较丰富的地区,其适应性比较差,因而导致一些填埋场在建成运行后,遇到雨季尤其是暴雨时,填埋场场底地下水位抬高,从而使防渗膜产生“水袋”现象。如不加控制,甚至可能顶破防渗膜,破坏防渗层,使防渗层失去防渗效果,进而导致污水渗滤液流入地下水系,污染地下水质,后果不堪设想。如何有效降低填埋场场区的地下水位,确保填埋场的正常运行,就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既经济合理又能有效降低填埋场场区地下水位、进而防止地下水免受污染、稳定边坡的填埋场地下水的立体式疏排系统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填埋场地下水的立体式疏排系统结构,包括场底疏排结构、上截疏排结构和截洪明沟,在填埋场铺设有防渗层,场底疏排结构设置于场底的防渗层下方,场底疏排结构包括开挖于场底的场底盲沟和其内埋设的场底疏排管,上截疏排结构设置于边坡防渗层下方,上截疏排结构包括截渗管,截渗管位于填埋场封场边界内侧并沿场区周边布置,截渗管直接通向场外或者通过连接管道(或沟道)与场底疏排管结构相连通,截洪明沟开挖于填埋场的封场边界外围并沿场区周边布置,场底疏排管和截洪明沟的出口设置在填埋场下游外侧。
上述填埋场沟口处通常筑有各种型式的截污坝,位于填埋场外侧的坝体边缘处设有坝肩截洪明沟,截渗管的出口可延伸至坝肩截洪明沟并与之相连通。坝肩截洪明沟可与上述的截洪明沟相连通。
上述截渗管和场底疏排管埋设于填埋场疏水层的底部和弱透水层的上部。
上述截渗管为软式滤水管(或其它类似材料),在截渗管底部设置有截渗管垫座。截渗管周围通常可以碎石疏水层回填。
上述填埋场地下水的立体式疏排系统结构,还可在边坡中部防渗层下设置中截疏排结构,中截疏排结构包括中截盲沟和其内埋设的排渗管,排渗管与标高较低处的截渗管相连通,或通过连接管道与场底疏排结构相连通,或者直接引出场外。
上述场底疏排结构还包括沿坡脚线方向开挖坡脚盲沟和埋于其内的坡脚疏导管,坡脚疏导管与场底疏排管相连通。坡脚疏导管埋设于填埋场疏水层的底部和弱透水层的上部。
上述场底疏排结构还包括结合井,结合井开挖于填埋场场底靠近下游侧,场底各方向的场底疏排管和坡脚疏导管交汇于结合井处,结合井通过场底疏排管通至场外。
上述填埋场地下水的立体式疏排系统结构还包括落水井,落水井开挖于未铺设防渗层的填埋场场区底部,落水井与场底疏排管和/或坡脚疏导管相连通。
上述中截盲沟、坡脚盲沟和场底盲沟均开挖至弱透水层或基岩,沟内回填有碎石疏水层,碎石疏水层与沟壁之间设一层土工布将碎石疏水层包裹。上述排渗管、坡脚疏导管和场底疏排管均为管身上半部50%开孔的UPVC管(或其他类似材料),UPVC管上的孔眼呈梅花形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为填埋场提供切实可行、经济合理的地下水疏排方案,从而使填埋场场区的地下水得到迅速疏排,降低或控制地下水位,防止出现“水袋”或积水顶破防渗膜等破坏防渗层的现象,保证填埋场防渗层的防渗效果。地下水被有效地排出填埋场外以后,能够使地下水质免受填埋场垃圾污物的污染,给下游人民生活提供可靠的水质保障,保证其饮用水的安全。同时,降低地下水位对填埋场的截污坝及废物堆积边坡也起到了间接保护作用,使填埋场边坡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平面布置图;
图2为图1在A-A处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3为截渗管和排渗管的埋设示意图;
图4为场底疏排管的埋设示意图;
图5为截渗管及垫座的纵断面示意图;
图6为图1在B-B处的剖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60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