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解毒的药物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36110.3 | 申请日: | 2007-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9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向昌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向昌荣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 | 分类号: | A61K36/896;A61P31/00;A61P33/00;A61P39/02;A61K35/24;A61K35/54;A61K35/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6300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解毒 药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解毒的药物,尤其是涉及一种治疗蛊毒的药物。
背景技术
蛊毒是一种疾病的名称,多发生在南方,是我国南方地区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是一种慢性疾病,一经中蛊后,四肢无力,头晕眼花,肚痛腹胀,食欲减退,就象得疳病一样。严重患者阴部常湿,脱发脱眉,面色青黑,骨瘦如柴,久不治愈,衰竭而死。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南方气候潮湿,湿气太重,瘴气传播某种细菌类疾病;二是我国南方矿藏丰富。煤、铁、硫磺、铅、锌、铀等深埋在山中,渗透的泉水有的含有有害的矿物质;三是耽淫嗜欲,放纵无度,不讲卫生,导致细菌类病毒顺利种入。传统医药认为蛊毒症属:湿瘴,毒气重,污秽多等范畴。
蛊毒的治疗方式大致为:解毒、排污、杀虫等方法对症治疗来控制临床症状。南方传统医药或中医药也有一些治疗方剂,但治疗效果和制备方式不尽相同,疗效差异大,只能治表,不能有效的中和毒素和控制毒、污、虫扩散,达不到治本和治愈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用于解毒特别是对蛊毒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本发明的用于解毒的药物由骨碎补、土茯苓、石菖蒲、丹皮、通草、紫苏、青蒿、乌药、阿魏、寡鸡蛋(孵小鸡时没有孵出小鸡的蛋)、人中黄、鳖甲12味中草药组成,经分别筛选、常规炮制,干燥粉碎成120目的细粉后,按骨碎补粉6-9份(重量份,下同)、土茯苓粉6-9份、石菖蒲粉3-6份、丹皮粉3-6份、通草粉3-6份、紫苏粉3-6份、青蒿粉6份、乌药粉3-6份、阿魏粉3-6份、寡鸡蛋粉3-6份、人中黄粉3-6份、鳖甲粉6-9份的比例混合均匀,加适量的蜂蜜进行调和制成颗粒,装瓶封口,灭菌杀毒,即得本发明药物。
服用时,每日三次,每次12-15g,七天为一疗程,一般患者3个疗程,严重患者7个疗程。
本发明的药物具有药量少,配方独特,见效快,疗程短,疗效显著等特点,同时还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没有任何副作用,携带方便,使用方便的优点。经临床验证对蛊毒类型疾病均有疗效。用发明药物治疗蛊毒患者270例,其中治愈226例,有效27例,无效17例。现介绍3例[临床验证]如下:
例[1]龙某,男,现年54岁,湖南省吉首市丹青乡人,现在吉首市政府某单位工作,1975年在占丈县河蓬乡搞“三清”工作队,先后下到该乡的下河蓬、苏家、官坪村。那年下半年,年轻的他竟然得病了。脸色蜡黄、肚疼腹胀、食欲减退、四肢无力、头痛、头晕、脱发、惊悸、多梦、盗汗、消瘦、象得疳病一样,在县、市医院治疗3个月无效果,用本药方3个疗程治愈。
例[2]石某,男,46岁,湖南省沅陵县乌宿区人,在农业局工作,患病多年,多吃药无效果。2000年来我处求治,症状表现:面色青黑、骨瘦如柴、脱发脱眉、全身无力、精神萎靡、胆小惊惧、失眠多梦。其爱人说:“一个人不敢走夜路,夜晚在家上厕所都要人陪,见陌生人就害怕。问其身上有什么感:曰:“内脏经常不舒服,不想吃饭、肋肩胀痛,肋下触有硬块,皮肤时又蚂蚁状爬行发痒,大便常稀汤,肚内不时蠕动而咕咕发响,发虚汗,裤裆内常湿,有异味。”症属湿瘴、毒气重,污秽多,五脏湿热,脾肾虚损。用本方7个疗程49剂而愈,半年身体基本恢复健康。
例[3]某男,41岁,湖南省古丈县默戎镇人,现在县政府部门某单位工作。该患者平时好酒色,97年患病,先后在县乡医院治疗半年无效果,后在家吃了三个月草药也无效果。98年来我处求医,主要症状为:面黄肌瘦、腹胀腹痛、四肢无力、脱发脱眉、精神萎靡。自述怕冷怕热、怕阳光、恶心、自汗、遗精、干呕、厌食、头晕、耳鸣、不昧多梦、心悸健忘、肢冷、腰腿酸软、晚睡觉抽筋、下身裤裆三角裤内部位常湿、奇痒,睡觉常冒汗,棉被湿透。病属:湿瘴、毒气重、污秽多等范畴,从而导致身体严重“虚损”“虚脱”(民间称之为“脱影”),用本方7个疗程共49剂而愈,一年内身体恢复健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向昌荣,未经向昌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61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