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尾气无尘环保型零排放过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36235.6 | 申请日: | 2007-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598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明;顾仁欣 |
主分类号: | F01N3/021 | 分类号: | F01N3/02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41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尾气 环保 排放 过滤 装置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尾气无尘过滤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尾气无尘环保型零排放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车辆尾气排放装置,仍然以排气、消声为主。目前采用压力过滤芯过滤车辆尾气的技术——车辆尾气无尘环保型零排放过滤装置的技术,文献中记载得较少,到目前为止,市场上尚未见到此类产品大批量销售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尾气无尘环保型零排放过滤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设置补气单向阀、压力电泵、电源、压力罐体、罐体排污口阀门、尾气压力过滤芯、压力过滤芯排污口阀门、无尘排气管道;尾气进入管道与补气单向阀、压力电泵连接,压力电泵与电源电连接,尾气进入管道、补气单向阀、压力电泵、压力罐体顺序相互间连接;在压力罐体的体内设置连接尾气压力过滤芯,在罐体外的底部设置连接罐体排污口阀门、压力过滤芯排污口阀门,在尾气压力过滤芯、压力罐体的上部设置连接无尘排气管道;尾气进入管道、补气单向阀、压力电泵、压力罐体、罐体排污口阀门相互间相匹配连接联通;无尘排气管道、尾气压力过滤芯、压力过滤芯排污口阀门相互间相匹配连接联通;尾气压力过滤芯的上部设置连接的无尘排气管道与压力罐体的上部连接,尾气压力过滤芯的底部设置连接的压力过滤芯排污口阀门与压力罐体的下部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结构简单,2、实用性较强,3、性能稳定,4、成本较低,5、使用方便,6、便于快速普及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本发明车辆尾气无尘环保型零排放过滤装置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的简介示意图。
图中:1、尾气进入管道,2、补气单向阀,3、压力电泵,4、电源,5、压力罐体,6、罐体排污口阀门,7、尾气压力过滤芯,8、压力过滤芯排污口阀门,9、无尘排气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尾气进入管道(1)与补气单向阀(2)、压力电泵(3)、压力罐体(5)相互间顺序连接联通,压方电泵(3)与电源(4)电连接后即可工作。在压力罐体(5)的体内设置连接尾气压力过滤芯(7),在压力罐体(5)的体外下部设置连接罐体排污口阀门(6),在压力罐体(5)的上方设置连接无尘排气管道(9)。在尾气压力过滤芯(7)的上部设置连接无尘排气管道(9),在尾气压力过滤芯(7)的底部设置连接压力过滤芯排污口阀门(8),在压力罐体(5)的底部设置连接压力过滤芯排污口阀门(8)。在压力罐体(5)的前段设置连接补气单向阀(2)、压力电泵(3),尾气进入管道(1)、补气单向阀(2)、压力电泵(3)、压力罐体(5)、罐体排污口阀门(6)相互间相匹配连接联通。无尘排气管道(9)、尾气压力过滤芯(7)、压力过滤芯排污口阀门(6)相互间相匹配连接联通。在车辆的电路钥匙开启后,压力电泵(3)与电源(4)经电连接后即启动工作,此时的补气单向阀(2)开始工作向压力罐体(5)的体内输送气体,在车辆的燃料发动机开启后,车辆尾气经压力电泵(3)的增压输送将尾气送入压力罐体(5)的体内,同时补气单向阀(2)则减少输送气体。当压力罐体(5)体内的压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后,车辆尾气在压力电泵(3)的增压作用下,使压力罐体(5)的体内与尾气压力过滤芯(7)的体内造成较大的压力差,尾气被迫进入尾气压力过滤芯(7)的体内,车辆尾气在经尾气压力过滤芯(7)超密度过滤后,从尾气压力过滤芯(7)的上部设置的无尘排气管道(9)中快速排出。当车辆在工作行驶达一定的行程后,在车辆熄火后方可将压力罐体(5)体外下部设置的罐体排污口阀门(6)打开,将车辆尾气过滤后的剩余的污物排出并进行清洗。同时,也可将尾气压力过滤芯(7)、压力罐体(5)下部设置的压力过滤芯排污口阀门(8)打开,将尾气压力过滤芯(7)体内的污物排出并进行清洗。如此,不断地反复循环不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明;顾仁欣,未经陈明;顾仁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62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