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和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38625.7 | 申请日: | 2007-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3715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1 |
发明(设计)人: | 吴根林;何坚;刁远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泰兴市睿济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0 | 分类号: | B01D2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地址: | 2004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澄清 水处理 装置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给水处理、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处理或水质净化处理的设备和工艺,特别是一种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和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用水量逐渐增加。然而,由于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而导致水质污染状况日趋严重。针对上述情况,各国制定的各种水质标准也日趋严格。
利用接触絮凝原理以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澄清池,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国际上开始应用,至今已成为水厂设计中主要澄清沉淀手段之一。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采用澄清池。由于澄清池利用自身的泥渣回流再利用,混合反应絮凝及沉淀均在一个池内完成,其占地面积小,投资省,因而在我国中小城镇水厂中使用广泛。近年来,澄清工艺更在中水回用、污水处理领域得到青睐。但目前的池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反应室容积小,反应时间短,泥渣回流量难以控制,使得回流泥渣接触、絮凝作用发挥受到影响,另外,沉淀效率低,处理效果差,处理水量有限,已经不能适应城镇需水量的增加以及水质标准提高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节能澄清水处理装置及混凝、沉淀水处理工艺,以解决传统混凝沉淀(澄清)处理装置占地面积大,单位出水造价高,污泥处理难,出水水质不稳定,对有机物处理能力低以及自动控制复杂等问题。
本发明提出的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其结构如下(见图1和图2所示):它由容积絮凝室1和12,网孔扰流装置2,预沉室11,进水渐变管8,活性泥渣悬浮层3,斜管4,集水系统5,小排泥管20,回用污泥泵19,排泥斗6,泥渣浓缩室7,排渣管9,出水渠10,排渣槽13,强制出水管14,虹吸排泥管15,排泥管16、17、18组合构成;其中容积絮凝室1和12分别位于装置的中间部位,网孔扰流装置2设置于容积絮凝室1和12中;预沉室11位于容积絮凝室1下部;进水渐变管8设置在装置的下侧,与预沉室11连通,预沉室11的底部设有排泥管17;活性泥渣悬浮层3在容积絮凝室12的外侧周围;活性泥渣悬浮层3的上方设置斜管4,下方设置浓缩室7,排渣管9均匀设置在活性泥渣悬浮层3中,数量为3~12根,沿澄清池过水平面均匀布置,将泥渣悬浮层3与泥渣浓缩室7相连通;在斜管4的上方为清水区,在清水区内设置集水系统5,清水区的外侧设置出水渠10;浓缩室7内装有强制出水管14,将浓缩室7与集水系统5相连;澄清池的底部为排泥斗6,在澄清池外侧设置有虹吸排泥管15,由管道与排泥斗6连通;在容积絮凝室12的上部周围设有排渣槽13,由管道与排泥管16连通;虹吸排泥管15中有小排泥管20与回用污泥泵19相连,回用污泥泵19通过管道及计量设施与进水渐变管8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泰兴市睿济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复旦大学;泰兴市睿济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86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共享基准的存储装置和方法
- 下一篇: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