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供水管道保温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40188.2 | 申请日: | 2007-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4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沈嘉琦;沈黎明;王纪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嘉琦 |
主分类号: | F24D17/00 | 分类号: | F24D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61上海市普***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供水 管道 保温 装置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水供水管道保温装置,一种由水循环回路、水泵和电加热器组成的热水供水管道保温装置。
背景技术
热供水设备是现代生活的基本设施之一,由于各种原因热水加热装置(如燃气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热水锅炉等)与使用取水口(如盥洗室、卫浴间等)之间常常具有一定的距离,在这段距离间采用供水管道连接,由于管道所处的环境温度相对较低,在热传递效应下,管道内热水温度随用水间隔时间逐渐下降,当水温降到一定数值再次启用热水时,人们常常会将管道内的低温水排掉,一直放到热水温度适宜后使用,这给热水使用带来不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资源和能源等的浪费。
为了降低热水输送管道散热造成的负面影响,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如采用低导热系数的管道材料、对供水管道进行包扎等,类似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热供水管道与环境的热传递,在管道热水流速较低和短时间间隔使用的场合,这类保温方法一般能够满足要求。但是,较长时间间隔所造成的管道水温降低往往会超出使用要求,尤其在一些对水温要求较高或超长距离供水的场合,人们还配合采用循环热水供水管网系统(如附图2)来保持供水管道的水温,其中包括送水管道7、回水管道16、循环水泵17等,将温度下降的低温水通过水泵抽回重新加热。由于回流水水温不同于热水器进水(冷水)温度,再次加热容易导致管道水温异常波动。因此,采用这类循环保温系统时往往需要配备动态性能要求较高的测温和控制装置,或者配以较大容量的热水储备容器:此外,类似管网系统需要铺设回路管道(如图2中回路管道16),使得热供水系统设计和安装比较复杂。因此,现有大部分(尤其是小型、家用燃气、太阳能等)热供水系统都不安装管道循环式保温装置,人们还是采用上述人工将管道冷水排空的方法来使用热供水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供水管道保温装置。该装置是由容积式水泵、内外套管式水循环管路、电加热器和控制器等组成。本发明提供的装置适用于各类热供水系统供水管道的保温。
本发明提供的热水供水管道保温装置的循环回路结构是:在一般热供水管道内穿入内径较小的塑料(如聚丙烯管等)细管,在容积式水泵(如柱塞泵、齿轮泵等)的作用下,通过塑料细管内外通路组成水循环回路,在水循环回路中穿有电加热装置,通过对回流水的温度检测反馈调节水泵流量和电热装置的功率,从而使热供水管道内部达到相对稳定的温度范围。
本发明提供的热供水管道保温装置具有以下特点:
1、循环管路设在供水管道内部,避免了铺设独立的回路管道,使得空间利用率较高,设计施工比较容易;
2、循环动力采用容积式水泵,具有较宽的流量调节范围。在水温很低的热供水系统启动阶段,采用较高的循环流量,使得管内水温快速达到控制范围;在热水使用间隙,由于供水管道在隔热保护层作用下内部水温变化很慢,采用较低的循环流量便能维持温度,便于最大限度的降低能耗和噪声。
3、保温采用电加热装置。虽然电能热值相对于燃气等其他能源的等效价格比较低,但是,电加热器效率高、总体功率小(电加热装置仅用于管道散热的补偿),功率调节容易,调节范围较大。因此,采用电热管道保温具有综合优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热供水管道保温装置结构原理图
图2是公知的热供水管道循环保温原理图
图3是本发明应用实例
图中:
1.热水器、 2、热水器冷水进水口、 3.热水器热水出水口、
4.热供水管道保温装置主体、 5.循环水内套管、 6.管道保温装置进水口、
7.热供水管道、 8.热水使用终端设备、 9.保温电加热器、
10、容积式泵出水口、 11.容积式水泵、 12.容积式水泵驱动机组、
13.容积式水泵进水口(管)、 14.控制器、 15.测温传感器、
16.回流管道、 17.离心式水泵、 18.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热水供水管道保温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如附图1所示,主要有容积式水泵11、水泵驱动机组12、电加热器9、测温传感器15、控制器14、以及安装在热供水管道内的循环水内套管5等部件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嘉琦,未经沈嘉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018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栅极介质层及栅极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感光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